志愿服务对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功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志愿服务对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功能分析

张仕进

张仕进江苏省兴化市安丰初级中学225766

摘要:当前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初中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初中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对初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志愿服务初中生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涵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信念、道德习惯行为。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半成熟半幼稚时期,他们渴望社会、学校、家庭能给予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他们的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还不成熟。强化初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加强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开展初中生志愿服务活动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有助于初中生提高道德认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从“科教兴国”到“知识经济”再到“创新人才”,人们把教育的功能捧上了天。然而这种“教育的功能”只是经济功能。当今的教育成了极端利己主义的功利教育,教育内外的现实冲击着学校苦心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学生的道德素质早已被抛弃在人们追求利益的滚滚浪潮之外,学生成了功利教育的工具和牺牲品,他们在老师政治灌输下的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上种种负面现象产生了矛盾,使得这种单一的思想和价值体系或多或少地产生了裂痕,不少学生道德认识被模糊、被腐蚀、被污染,关爱他人、关心社会、感恩父母师长都不是他们的事。

初中生志愿服务活动,从校园服务开始,在学习辅导、纪律帮教、心理疏导、生活帮扶、校园安保、环境保护,以及学校运动会、中考服务等多方面展开;再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到敬老院、福利院、花园小区等开展服务;利用传统节日、重大活动走进社会开展服务社会活动,从多方面创建初中生志愿服务内容体系。在多种形式的服务中,他们不图回报,奉献爱心,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可,他们在服务实践中收获的是奉献的乐趣和被大家认同的喜悦,深刻认识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理念,提高了自己利他的人文关怀意识、责任心、公民伦理等道德品质。通过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自主地协调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等关系,促进了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标准和践行意义的进一步的认识。他们不但懂得应该怎么做,而且懂得为什么这么做,从而提高了道德认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按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使自己的道德认识不断提升。

二、志愿服务的自愿性有助于初中生陶冶道德情感

现在绝大多数初中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祖辈们、父辈们的百般呵护,很少听到批评和指责,溺爱娇惯助长了他们的任性和“自我中心主义”意识,他们中不少人情感冷漠,在他们身上看不到纯洁、善良、感恩……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初中志愿者自己申请,主动积极地参加学校志愿者组织,主动选择服务项目。他们内心对志愿精神的认可、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是心甘情愿的,不存在任何外加的干预,不求索取,体现了志愿服务自愿性的鲜明内涵。志愿服务活动为初中生了解学校、了解学生、观察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履行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提供了实践的沃土。在这片沃土上,他们为学校教育发展奉献力所能及的服务,为学习生活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与社区的老百姓亲密接触,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他们用爱心温暖着别人,自己也被温暖着。他们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服务,身临其境地深受道德教育和感染,道德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陶冶和升华。他们看到了“自我”之外更广大的需要帮助的群体,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同情感、正义感油然而生,成为追求真理和正义、积极进取和创新、不断完善个人道德素质的巨大力量。很多志愿者把志愿服务作为“一次人生中从未有过的经历”,既帮助了他人,又净化了自己的灵魂,陶冶了道德情操,丰富了自我体验的经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怀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志愿服务的开放性有助于初中生磨炼道德意志和坚定道德信念

不少学生祖辈们承受了太多的苦难,总怕孩子们吃苦受罪,所以有求必应、事事包揽,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声中,给予了孩子们特殊的关怀。在相互攀比中他们几乎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东西,养成了依赖、索取、不负责任的个性,个别学生生活不能自理,尤其是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

在开放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们必然会遇到许多自己从未经历过的困难和从未想过的问题,必然会碰到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棘手的难题,甚至会遭受暂时的挫折。这就需要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去认识困难、解决困难,实现自己的道德目标。在“走进敬老院”为孤残老人服务中,志愿者们遇到了一些养老老人不接受服务的问题,遇到了对残疾人服务技能的问题;校园服务中遇到了单亲家庭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遇到了留守学生生活不能自理的问题等等。这是他们从来就没有遇到过的,但还要去面对,哪怕是受委屈流泪。于是他们学沟通技巧、学服务技能,寻找最有效的服务方法。一位志愿者曾说:“有一颗为他人服务的爱心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为他人服务。”原在父母手心里的孩子,体验到了经受挫折后取得成功的快乐。实践证明,在开放的环境中,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果断处事的能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道德信念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争取成功,去克服种种犹豫、懒惰,克服和抑制消极情绪与冲动行为,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动摇和懦弱,以顺利完成预期的志愿服务活动目标。志愿服务活动磨炼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这是单一的课堂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四、志愿服务的实践性有助于初中生养成道德行为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口头上有地位,行动中无地位”,不少学校和多数家庭剥夺了学生道德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在“安全第一”的旗帜下,学生只能在教室里为自己的、他人的、物质的、现实的功利去拼搏,缺少了道德实践的机会,不少学生“胸中已没有责任这颗种子的位置”(王栋生)。

“道德的根本是实践的”。学校把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到德育课程中,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重要的项目进行计划实施,保证了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机会。在开展志愿服务中,我们主要是把校园志愿服务尤其是对学校师生的爱心帮助作为主要方面,然后向社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服务延伸,引导学生用爱的视角主动关注校园、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同时让志愿者经历“选择服务项目——研究实施方案——参加技能培训——开展服务实践——总结服务活动——交流服务体验”完整的实践过程。这些服务活动对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正如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描述的,生活世界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经验并通过生活过程加以确证的实践之知”,是一种“亲知”。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学生实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融合,他们的道德行为方式得到了巩固,还在新的道德情境中发生了道德行为和正向迁移,产生了连贯性的长期的道德行为效果。

志愿服务活动是道德实践活动,是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学生走出课堂、服务校园,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完成了从道德生活体验到形成道德意识的飞跃、由道德意识到道德实践的飞跃,从而完成了从学习到认识、从被动到主动、从教育到内化、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最后达到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目的。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创建初中生志愿服务体系培育学生社会参与机制的研究”(批号c-a/2011/02/11)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