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癌性疼痛护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癌性疼痛护理探讨

蓝霞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癌性疼痛护理探讨。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联合应用疼痛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护理效果和疼痛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疼痛护理效果和疼痛护理满意度效果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疼痛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对关于癌性疼痛的相关知识扩大宣传的力度,让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有一定的知识了解,从而提供更专业有效的措施和护理,制定出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疼痛护理计划,使得能够改善患者疼痛,提高疼痛护理的效果和满意度。

关键词: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癌性疼痛;护理

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多为妇科类肿瘤,最常见的就是卵巢恶性肿瘤、宫颈及宫体恶性肿瘤,根据发病率的高低进行排序,第一位是宫颈癌,第二位是子宫内膜癌,第三位是卵巢癌。这三类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略逊于肺癌,妇科类癌症是致使女性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切除肿瘤,也可以通过放疗及化疗抑制肿瘤的扩散,这些方式虽然能延长患者的寿命,但是严重影响了日后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癌性疼痛。经研究发现,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癌性疼痛的晚期患者占七成以上。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由于肿瘤病灶、转移灶、对周围组织的浸润、癌栓等原因,都会导致晚期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癌性疼痛。癌性疼痛具有普遍性、剧烈性和顽固性,很难得到缓解,因此必须要用连续的药物进行干预。优质的护理对癌性疼痛评估、癌性疼痛治疗具有巨大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68例,纳入标准:1.两组患者均被确诊为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2.自愿参加本研究,患者病情稳定不浮躁。3.年龄在18岁以上,沟通能力没有障碍,能够配合完成调查和访谈。4.疼痛经历没有超过三天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4例,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34例,应用疼痛护理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区别(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做好环境护理,研究组患者联合应用疼痛护理。

1.2.1在药物治疗中癌性疼痛的护理: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出的治疗方案,对晚期癌性疼痛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用药过程当中,一定要严格按着医生的嘱咐按时服用,并根据患者不同的疼痛情况,采用多个不同的治疗方案,从而选择对患者治疗效果最佳的药物,患者应该按照从少量到多量的方法进行服药。如果患者的身体情况允许,可以适当的选择口服用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痛苦,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机率,从而增加用药的依从性。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仔细认真记录患者治疗的效果和发生的不良反应,并且对不良反应进行合理的处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x±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护理效果,研究组患者的疼痛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疼痛护理效果对比(`x±s)

3讨论

积极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协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癌性疼痛的信心,实施个体化的药物镇痛及微创介入治疗,减少由于体位不当、卫生习惯不当等造成的感染、血栓引起的疼痛。护理工作者在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恶性疼痛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恶性疼痛程度评估、镇痛措施实施、协助临床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指导的过程中均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来说,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妇科疾病,都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疼痛,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对治疗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1]。在原本的治疗基础上,应该添加对癌性疼痛的治疗方法,做出合理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案。良好的护理方案不仅有助于患者改善心理,还可以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癌性疼痛的信心,良好的药物镇痛和治疗方案,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因体位不当或卫生习惯造成的感染,还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因血栓引起的疼痛感[2]。要了解每位患者的身体情况与患者的疼痛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用药,当患者用药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剂量用药,医生要给患者选择最好的止痛药物,患者要先少量后多量的服用镇痛药物。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医生一定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变化,以防改变对患者的用药,对患者出现的不适之症及时进行治疗。护理工作人员在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当中,对恶性疼痛的治疗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恶性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镇痛措施,从而协助医生、患者及其家属完成治疗的过程[3]。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有利于帮助患者合理调整心理状态,患者在护理人员的鼓励下,能够有面对疾病、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护理过程中,可以采用镇痛药或微创介入的方式进行治疗,还要观察患者的体位是否恰当,帮助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就可以降低感染发生率以及又血栓引发的痛感。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在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晚期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主要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协助主治医师、进行镇痛措施以及指导患者和家属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晚期中的关键环节。

各大医院应该重视妇科中对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疼痛护理,此措施在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应该全面的了解恶性疼痛有关的知识,扎实掌握关于疼痛护理的方法、技能及沟通技巧,还需要掌握一些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的能力。从而可以对癌性疼痛评估和日常记录,选取合理的治疗方案,采取科学的疼痛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适当的活动,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的疼痛,从而有效提高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4]。

对于患者可能存在的压疮、感染(呼吸道、泌尿道、皮肤等)、肌肉萎缩、转移部位等症状,应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根据那些存在强迫体位、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该使用气垫床,并建立翻身卡,按时给患者变换体位,观察患者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以免患者出现压疮和感染的情况,还要嘱咐或者帮助患者多活动下肢,以免出现下肢静脉血栓,降低肌肉萎缩的概率[5]。除此之外,还要协助患者保持好口腔及会阴部卫生,降低肺部感染、皮肤感染及盆腔感染的发生概率。那些可以自己活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定期下床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适当运动,活动四肢,这样可以降低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轻相关的疼痛并发症[6]。对于非药物治疗疼痛的方法,可以采用超声,计算机体层成像引导,来阻断患者疼痛的感觉神经,来减轻患者的疼痛。

护理干预对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病人疼痛的诊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护士人员要全方位的了解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症状的止痛方式、有关常识、判断方式,要学会与病人进行沟通,并提高沟通能力,这样才能顺应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最新医学形式的进展[7]。对于癌症引起的病痛要恰当选取诊疗方案,要有准确的记载和判断,可以通过沟通、指导、心理护理以及活动患者四肢来尽可能的提高病人对病痛的忍耐度,降低病人的痛苦,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来说,她们的心理压力是很沉重的,针对患者悲伤难过的心理护理人员要积极的做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情绪,让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这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护理人员可以给患者讲解一些健康的教育,积极的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与家庭环境,热情的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争取让家属们配合我们的治疗,给患者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让患者的心里舒服,减少她们心里的压力,让患者对自己有信心,克服心理的恐惧,积极乐观配合医生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还可以对患者进行鼓励与支持,提高病情的治疗效果,让患者充满希望。并且,患者家属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也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家属了解我们的治疗方法后要鼓励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温暖,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病人的生活水平[8]。

综上所述,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疼痛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对关于癌性疼痛的相关知识扩大宣传的力度,让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有一定的知识了解,从而提供更专业有效的措施和护理,制定出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疼痛护理计划,使得能够改善患者疼痛,提高疼痛护理的效果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马静,闵丽华,杨绍平.微信随访对初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自我效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2):251-253.

[2]王霞,蔡慧媛,丁焱.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淋巴水肿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3):311-315.

[3]倪镌,殷卓敏,袁淑慧,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不同方式放疗的对比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7,52(3).

[4]朱红卫,李芳,李清华.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心理弹性与癌因性疲乏的关系:正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4):772-775.

[5]任红娟,李鹏.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术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来源腹膜癌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J].广东医学,2016,37(22):3440-3444.

[6]王娟,王凤玲,利海波.舒适护理对妇科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23(6):719-719.

[7]姚田,李小平,王建六.妇科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研究进展[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7.34(6):559-561.

[8]王克扬,梁宇霆,李彪,等.妇科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的腹盆部脂肪组织分布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30):4186-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