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享受快乐充满学习过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让享受快乐充满学习过程

王娇

〔摘要〕最近我一直以研读魏书生老师的书。能当班主任,在我看来是享受快乐的工作。据魏老师所说:“人间有什么?有阳光,有鲜花,有争议,有善良,有勤奋,有自强,有开朗,有快乐;人世间还有阴云,有毒草,有邪淫,有凶恶,有懒惰,有自卑,有狭隘,有忧虑。生活中原有快乐,你善于寻找,善于站在快乐的一方,坚守住快乐的心理阵地,不让忧虑打进来,你便是快乐的人。”现在我已经当了5年的班主任,我每时每刻都记住魏老师所说的话。我要让我的学生站在快乐的心理阵地,让他们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过得愉快,享受快乐的人生。

〔关键词〕快乐学习小学数学方法

1享受思考的快乐

思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确实是一种享受。一次在进行“十几减9”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创设完情境后,提问:在13个桃中去掉9个桃,该怎么计算呢?你能为小猴先生想想办法吗?学生没有经过动手操作,就已经想到了4种解题的方法,第一种想法:从13个桃里一个个去减,最后还剩4个;第二种想法:先从10个桃中减去9个桃,还剩1个桃,再把1个桃和盒子外面的3个桃合起来是4个桃;第三种想法:先减去外面的3个桃,然后减去里面的6个桃,这样一共减去9个桃,最后还剩4个桃;第四种方法:把13个桃分成9个桃和4个桃,所以13个桃减去9个桃等于4个桃。乍一看,这堂课上的很成功,但课后我经过思考发现上课时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学生思考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思考的过程没有受到重视。思考时间的不足,许多小朋友都是在书上找到方法的,这样就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剥夺了学生思考的快乐。其实,教师只要给予学生充分享受思考过程的时间,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后来我去听课时,同样的这一堂课,上课老师提了同样的问题,要求是让学生在操作后回答。学生有了充分的操作和思考的时间,不仅有上述四种想法,在上课临结束时,有的同学还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13-9,3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3得6,再用10减6得4,因此13-9=4,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没有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还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因此,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虽然,思索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时间,或许还会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种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一种难以形容的丰厚回报与快乐。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2唤醒感悟带来的喜悦

当新课程标准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知识是靠自己在实践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实践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实践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实践中掌握。例如《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书,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如,一上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阶段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默读思考,在交流个人自学体会时,引导学生品读,注重自我感悟。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注意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

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在“瓜子生长”这个段落中,在学生品读的过程中,老师创设了师生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最后老师的反诘追问:在没有阳光的砖缝中,在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小瓜子拼命地冲出外壳,冒出地面,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命的价值。学生进入情境,发自肺腑地感受到了小瓜子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伟大。在教学中,把这感悟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体验、主动地领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会产生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进行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激情的进行价值创造,这样,学生的喜悦就在体验中被唤醒了。

3共享交往的乐趣“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失去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借班上课”———教师其授业技巧的展示;教学执行着单向的“培养”活动———先教后学,学生跟着教师走,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集结在客观条件与主观要素的网络关系中,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其间主动获取体验,享受快乐。教师要能创造性地重组教材,这样也体现了教师本身对教材更深层次的把握与理解。教学中,能舍得“耗费”师生交往的时间,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4彰显自评的个性

长此以往,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表现为学生的倾听,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其实,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其中英国就提出了一种“改善学习”的评价,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德国在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中也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由此可见,评价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在教学中如果把这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导他们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老师、其他同学等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和谐———这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所提倡的“和谐教学”是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让快乐在课堂中延续。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道恕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