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的非手术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骨盆骨折的非手术治疗

张协群

张协群(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民医院154600)

【中图分类号】R6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6-0174-02

【摘要】骨盆骨折的非手术治疗即保守治疗,是治疗骨盆骨折的主要方法,尤其是在传统治疗观念中,非手术疗法有广泛的适应证,普遍认为该疗法多能取得预期的疗效,达到治疗的既定目标,且操作简单,易于基层医疗机构和院前抢救时应用,相应的费用也较少。

【关键词】骨盆骨折非手术治疗牵引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18-55岁,平均32.4岁,损伤原因为车祸15例,高处坠落5例,建筑物倒塌4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1例,合并腰椎骨折4例,合并四肢骨折5例。入院后首先积极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行髋关节制动、侧方沙袋挤压以及骨盆带捆扎,维持生命体征的平稳,1例因骶髂关节移位严重而行骨牵引。现将临床非手术治疗的几种方法报告如下。

1.2非手术治疗的指征

1.2.1院前抢救及复苏期,在现场急救时或有严重合并伤,创伤性休克等危重情况时,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采用骨盆束带、骨盆夹板等。

1.2.2按Tile分型,TileA型是稳定型,仅有轻度移位,骨盆稳定,适于非手术治疗。

1.2.3部分TileB型损伤,如耻骨联合分离小于2.5cm的B1型损伤;耻骨支移位不显著的B2型损伤。

1.2.4作为严重骨盆骨折的术前治疗方法,如在TileC型损伤,拟行手术治疗前的准备性治疗,可减轻伤者的疼痛,减少出血,稳定骨盆环,进行初步复位。

1.2.5作为手术治疗后的辅助治疗措施,如内固定后,可行短期的骨牵引或骨盆束带,以利于内固定的稳定和骨折愈合。

1.2.6陈旧性骨盆骨折的治疗措施之一,如陈旧性TileC;型损伤,需先行骨牵引后,再进一步手术治疗。

1.2.7设备或技术条件所限,暂无法实施手术治疗者,可临时采用非手术疗法。

2非手术治疗的方法

2.1卧床

适合于稳定性骨盆骨折(如骨盆裂纹骨折等),这既是一种保守治疗方法,又是骨盆骨折治疗的基础,既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卧床可减少骨盆的活动、减轻骨盆负重,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关节的稳定。待病情允许后,下床活动,有时需采用功能位,如耻骨支骨折,卧床时可于膝下置以软垫,保持髋关节于屈曲位,以减少肌肉牵拉所致疼痛。根据骨盆骨折的紊乱情况、损伤区是否为负重区,卧床时间需6-12周。如为单纯的髂骨翼骨折,只需6周左右即可离床负重活动,而髋臼骨折则需12周左右才能负重活动。我们经治的移位不明显的耻骨支骨折,经卧床治疗均获得骨性愈合。

2.2骨盆束带或骶髂束带

适用于耻骨联合轻度分离、髂骨翼骨折和分离型骨折,可采用悬吊方式。

2.3石膏外固定

主要有髋人字石膏、石膏裤(双侧髋人字石膏),可用于骨牵引或手法复位后维持骨盆的稳定性。因该方法舒适性很差,效果也不理想,现已少用。

2.4骨牵引

是简单的稳定的骨盆骨折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股骨髁上牵引、胫骨结节牵引、股骨大粗隆牵引等,是骨盆骨折治疗中常用的、基本的、安全的方法。维持稳定、持续牵引,可使骨折处逐渐复位。股骨髁上牵引、胫骨结节牵引时,应选用克氏针及张力牵引弓,因为骨盆骨折行骨牵引时需大重量、长时间,若采用矩形弓,则骨圆针易弯曲,影响牵引效果。股骨大粗隆牵引时,应采用宽螺纹螺钉,必要时可同时打入2根螺钉,以防止退出。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7~1/8。初始牵引时,牵引重量要充足,持续牵引3d左右,负重床边摄片,观察骨折复位情况,然后据X线平片所示,酌情调整或维持重量,并经常拍片复查,及时调整牵引的重量、牵引方向,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骨折复位。持续牵引,一般需8~12周,估计骨折已开始愈合或骶髂关节复位、粘连、纤维组织形成、疼痛消失后,拍片复查结果理想后,再撤除骨牵引。过早减少牵引重量或撤除,则有可能出现骨折再移位。还应根据骨盆骨折的移位情况,做出相应的牵引方案,如为侧方挤压、内旋型损伤,在行股骨髁上持续牵引的同时,可采用股骨大粗隆合力牵引;若为“翻书样”损伤,同时有半骨盆后移,则可采用90°-90°-90°牵引法,同时置髋关节、膝关节于90°,垂直向上牵引,利用臀肌力量使外旋后移的骨折复位。当然骨牵引亦可作为手术的术前准备,牵引时间根据需要长短不一。骨牵引法的特点是,避免了内固定手术并发症风险,能及时调整复位的力量和方向,缺点是患者卧床时间长,多数情况下无法实现解剖复位等。

2.5抗休克裤

骨盆骨折脱位合并失血性休克时,可常规应用抗休克裤,待该装置充气加压后,不仅有抗休克作用,而且能固定骨盆骨折、控制出血,具有无创伤性、使用简单、可重复使用、可临时固定下肢骨折的特点。在检查包括骨盆在内的全身各部位并得出初步诊断后应用抗休克裤。适于抢救时、现场急救时短期使用,不应长期使用,长期处于充气状态,易引起下肢的筋膜室综合征。放气过快时,有可能出现严重的低血压。

2.6手法复位

对于某些骨折,在一般情况稳定后,可采用手法复位。如单侧骶髂关节脱位,在静脉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伤者取仰卧位,在会阴部放置软垫并以宽布带绕过健侧坐骨结节,并斜向患侧肩部牵拉做对抗,双下肢行人力牵引,健侧维持牵引,伤侧下肢在牵引下略外展,术者立于伤者患侧,在下肢牵引的同时,以双手按于脱位侧的髂嵴上,用力向远侧端推压,若探及骨擦音或骨擦感,则提示骶髂关节已复位。可测量双侧的脐-内踝连线,看是否等长,以观察复位情况。即刻床边拍片复查,如显示骶髂关节已复位,放置骨牵引并维持纵向牵引3-4周,此期间内应定期床边拍片观察稳定情况;也可手法复位后即刻安置外固定架。对于侧方挤压型损伤,可采用“4”字形手法复位:患者取仰卧位,静脉麻醉,伤侧下肢屈髋屈膝,髋关节外展、外旋,足置于健侧膝关节前方,双下肢交叉呈“4”字形,术者一手固定健侧髂骨,一手向下按压伤侧膝关节,使同侧骨盆向外旋转复位。拍片复查后,以骨牵引维持。手法复位应根据骨盆骨折类型、复位经验,酌情采用,需注意防止肌肉嵌顿、内出血等并发症。

2.7骨盆夹板

利用与骨盆外形相适应的特制夹板来固定骨盆,夹板与皮肤之间安放软垫,外以布带或粘结带约束,维持骨盆稳定,主要应用于“翻书样”损伤。其材料有木质夹板、塑料夹板等。此法现已少用,因其很难达到满意的复位,且易出现皮肤压疮等并发症,现多用于搬运患者时临时固定。

参考文献

[1]周志道.重度骨盆骨折的现代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0,8:453-456.

[2]戴力扬.骶骨骨折与骨盆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5:427-429.

[3]张伟佳,侯树勋,张健,等.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21:1451-1453.

[4]宋连新,张英泽,潘进社,等.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1:11-12.

[5]刘建军,李大廉,李玉华,等.骨盆环重建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5:39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