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例阴黄证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2

88例阴黄证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分析

刘黎明张建军周莹戴丹胡东辉

刘黎明张建军周莹戴丹胡东辉(湖北省中山医院肝病科湖北武汉430033)

【摘要】目的分析阳黄证、阴黄证与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内在关系,探讨阳黄证、阴黄证的本质。方法观测274例阳黄证、阴黄证、无黄疸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的水平,分析其差异。结果三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阴黄组与阳黄组谷草转氨酶(AST)及AST/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DBI/IBI值,阴黄组比阳黄组均值高,P<0.01。总蛋白(TP)及白蛋白(A)P<0.05或P<0.01。A/G其它两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阴黄患者肝组织损伤重,病程长,正气已衰,病情重。

【关键词】阴黄疸肝功能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172-02

黄疸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黄疸的病因病机以及辩证分型学说繁多。目前普遍接受的是分为阳黄证和阴黄证。辨证论治是传统医学的核心思想,但是,由于没有客观化、量化的标准,因此带来主观随意性的弊端。此次研究收集典型的阳黄证、阴黄证、无黄疸型肝炎的病例,观测其肝功能相关指标。分析阳黄证、阴黄证与这些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内在关系,试图揭示阳黄证、阴黄证的本质。为黄疸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化、量化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274例观察对象均来自于我科2006年3月至2011年2月之间的住院病人。

1.2病例纳入标准肝脏疾病引起黄疸;以身、目、尿黄为主症;因肝脏疾病导致肝功能不正常的无黄疸型肝炎;年龄在18岁至65岁之间。

1.3分型标准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1]

2.研究方法

2.1按照上述标准对入选的病例分组:阳黄组、阴黄组、无黄疸组。阳黄组121例,其中男66例,女55例,平均年龄36.7±14;阴黄组88例,其中男47例,女41例,平均年龄35.8±11;无黄疸组65例,其中男35例,女30例,平均年龄35.3±18。各组的性别年龄构成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指标检测的时间所有指标检测的时间均按患者入院后第一次化验结果采集,若入院当天在门诊已做检测,则纳入结果采集。复查结果不列入研究范围。

2.3实验室指标的采集肝功能(TBIL、DBIL、IBI、DBI/TBIL、ALT、AST、AST/ALT、TP、A、G、A/G)。

2.4统计学方法数据结果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二、结果

三组之间ALT有较明显的统计学差异,阴黄组与阳黄组AST和AST/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IL、DBIL、IBI、DBI/IBI值,阴黄组比阳黄组均值高,P<0.01。总蛋白及白蛋白P<0.05或P<0.01。A/G其它两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1阴黄、阳黄、无黄疸型患者ALT、AST、AST/ALT比较(x-+s)

△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比较P﹤0.01。

表2阴黄、阳黄患者TBIL、DBIL、IBI、DBI/IBI比较(x-+s)

△组相互间比较P﹤0.05;﹡组相互间比较P﹥0.05;其余各组之间比较P﹤0.01。

三、讨论

研究表明,有1%的肝细胞被破坏,可以让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升高一倍。当肝细胞变性坏死时,肝内转氨酶释放入血,引起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升高[2,3]。上组病例显示:各组ALT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其中阴黄组与阳黄组AST和AST/ALT有统计学差异,P<0.01。阴黄组与无黄疸组的AST和AST/ALT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阴黄组AST/ALT高于无黄疸组和阳黄组。三组ALT水平:阳黄组>阴黄组>无黄疸组,提示阳黄证处于发病急性期,正邪交争剧烈。相对而言,阴黄组和无黄疸组则处于慢性化阶段。阴黄组AST/ALT比值最高,并且出现倒置,提示病情较重,而且阴黄组AST水平最低,说明阴黄证患者慢性化程度高,肝组织损伤相对较重,残存的肝细胞数量不多。提示正气已衰,正邪交争的剧烈程度比其它两组要低。

就各组TBIL、DBIL、IBI、DBI/IBI数值来看,阴黄组比阳黄组均值高,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黄证属黄疸后期,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相对下降,故TBIL较高。临床上亦可见阳黄证如重型肝炎总胆红素很高,属热毒炽盛,正邪交争剧烈,肝细胞大量坏死,黄疸来势迅猛。阴黄证患者,肝脏对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的能力降低,血清中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同时,由于肝内毛细胆管炎症致使胆汁排泄受阻,反流入血,故血清中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P<0.01。阴黄组DBI/IBI值大于1,表明肝实质损伤时,血清中以直接胆红素为主,提示阴黄证肝内毛细胆管炎症以及胆管阻塞情况较阳黄组严重[12]。阳黄组TBIL、DBI/IBI值相对较低,说明阳黄组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较阴黄组高。提示阳黄证病情相对轻浅,病程较短,预后较好。阴黄证属黄疸中后期,病情相对较重,病程较长,预后不佳。

各组间总蛋白及白蛋白比较:无黄疸组>阳黄组>阴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阴黄证与其余两组A/G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黄组总蛋白及白蛋白明显低于正常值,提示肝脏合成功能下降,说明正气已衰,病情较重。阳黄组及无黄疸组在正常值范围,肝脏合成功能尚在代偿范围,说明正气未虚,病情相对较轻。临床上重型肝炎属阳黄证者也可以见到总蛋白及白蛋白明显降低,提示热毒炽盛,正气已衰,肝脏损较重,预后凶险。

综上所述,阴黄证患者肝组织损伤重,病程长,正气已衰,病情重。

参考文献

[1]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J].中医杂志,1992(5):39-40.

[2]徐克成,孟宪镛.肝病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D].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9).

[3]梁扩寰.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