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口服给药的药物吸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浅谈非口服给药的药物吸收

刘新培

刘新培

(西藏林芝第115医院药剂科860000)

【摘要】目的通过详细分析非口服给药各种途径的药物吸收情况,在对比中总结经验。方法对每种非口服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详细分析对比。结果每种非口服给药的药物吸收影响因素各异,在选择非口服给药途径时必须综合各种因素合理选择。

【关键词】非口服给药药物吸收剂型影响吸收因素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364-02

1.非口服给药的途径

注射给药、口腔黏膜给药、皮肤给药、肺部给药、眼部给药、鼻黏膜给药、直肠阴道给药。

1.1注射给药

1.1.1给药方式: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鞘内、关节腔内注射

1.1.2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理化因素剂型因素

1.1.2.1生理因素: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淋巴液的流速按摩和热敷运动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合用减少吸收

1.1.2.2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难溶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透膜速率时,成为限速过程)。

1.1.2.3剂型因素:溶出速率与剂型有关(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剂)

1.1.2.3.1溶液型注射剂:1)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安定注射液,疗效不如口服好。2)严重偏离生理pH的溶媒:在组织液的pH下可析出沉淀3)渗透压:低渗→被动扩散速率↑;高渗→被动扩散速率↓;4)以油为溶媒:扩散慢而少,肌注形成贮库而缓慢吸收5)高分子附加剂:提高粘度,产生延效作用。

1.1.2.3.2混悬型注射剂:1)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遵循溶出扩散定律。2)粘度增加,溶出变慢,扩散变慢。3)0.1~2?m的微粒经静脉、动脉或腹腔注射后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摄取。4)油混悬液吸收缓慢,长达数周至数月。

1.1.2.3.3?乳剂型注射剂:O/W型乳剂,粒径为1??m左右,静注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有定向分布作用,肌肉注射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1.2?口腔黏膜给药

1.2.1制剂:1)局部应用: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片剂。2)全身作用:舌下含片、黏膜片、贴剂。

1.2.2?口腔黏膜生理及其对药物吸收影响:1)口腔黏膜生理:?特性黏膜共约200cm2,血液汇入颈内静脉;唾液含酶类,唾液的冲洗作用可影响口腔黏膜给药的吸收。2)理化因素:分子量、lgP、解离状态。3)剂型因素:全身作用片剂:溶出快,剂量小、作用强。局部作用制剂:溶出快或持续时间长。

1.3鼻黏膜给药

1.3.1制剂:1)局部作用制剂:滴鼻剂、气雾剂。2)全身作用制剂:溶液、凝胶、气雾、喷雾与吸入剂。

1.3.2鼻腔黏膜生理及其对药物吸收影响:1)鼻腔黏膜生理:?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粘液覆盖、毛细血管丰富。粘液、黏膜病变可影响鼻黏膜给药的吸收。2)理化因素:分子量、lgP、解离状态。3)剂型因素:粒子大小,吸收促进剂,溶出快或持续时间长。

1.4直肠黏膜给药

1.4.1制剂:栓剂、灌肠剂。

1.4.2直肠黏膜生理及其对药物吸收影响:1)直肠黏膜生理:柱状上皮细胞构成200-400CM2吸收面积,?深部血液回流入肝,肛门部回流入腔静脉,?黏液层、直肠中粪便影响直肠黏膜药物吸收。2)理化因素:分子量、lgP、解离状态。3)剂型因素:基质影响栓剂生物利用度;吸收促进剂影响溶出快或持续时间长。

1.5阴道黏膜给药

1.5.1制剂:多为局部作用制剂,如栓剂、膜剂、凝胶制剂、泡腾剂、气雾剂。

1.5.2阴道黏膜生理及其对药物吸收影响:1)?阴道黏膜生理:?多层细胞形成吸收屏障,黏膜上皮周期性变化,pH变化较大,微生物存在。2)剂型因素:普通制剂很快被排除体外,具有生物黏附作用的凝胶剂可延长吸收时间。

1.6?肺部给药

1.6.1制剂:气雾剂、雾化剂和粉末吸入剂。

1.6.2呼吸生理及其对药物吸收影响:1)呼吸生理:呼吸器官有鼻、咽、喉、气管、各级支气管、肺泡组成,总面积100cm2;呼吸道直径、呼吸量、呼吸频率影响药物粒子到达肺部;呼吸道黏液阻碍药物吸收。2)理化因素:分子量、lgP。

1.6.3剂型因素:药物粒子的大小(0.5-5?m);制剂处方、吸入装置影响药物雾滴或粒子大小与喷出速度。

1.7眼部给药

1.7.1眼用制剂:指在眼表面或内部发挥局部疗效或诊断眼疾的各种剂型,包括溶液剂、混悬剂、眼膏、注射剂以及膜剂和接触眼镜。

1.7.2制剂:1)眼用液体制剂:真溶液、胶体溶液、混悬液、油溶液;2)眼用半固体制剂(眼膏);3)眼用注射液:由眼科医生作结膜下或球后注射用;4)其他:膜剂、接触眼镜。

1.7.3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和影响吸收的因素:

1.7.3.1吸收途径:1)角膜吸收:滴入眼中的药物首先进入角膜,透过角膜至前房,而后至虹膜达眼球后部;2)注射入结膜下或眼较后部的眼球囊:滴入方法给药不能透入眼前段或透入慢时采用;3)眼以外部位给药:须透过血液-房水屏障。

1.7.3.2影响吸收因素:1)药物从眼睑缝隙的损失:增加滴药次数。2)药物从外周血管消除。3)pH与pKa?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均有丰富的类脂物,脂溶性药物易渗入,水溶性药物易渗入基质层,两相均能溶解的药物易于通过角膜。完全解离或全不解离的药物不能透过完整的角膜。水溶性药物易透过巩膜,脂溶性药物不易透过。4)制剂的刺激性:结膜血管和淋巴管扩张,药物从外周血管消除;泪腺分泌增多,稀释药物并通过泪腺系统流入鼻腔或口腔。5)表面张力:表面张力越小,越有利于泪液与滴眼液的充分混合,利于药物与角膜上皮接触,药物容易渗入。6)粘度:增加粘度可延长药物与角膜接触的时间,防止眼用混悬剂的悬浮粒子沉降,减轻药物刺激性。

1.8皮肤给药

1.8.1制剂

1.8.1.1局部应用:软膏剂。

1.8.1.2全身作用:透皮给药系统:贴剂(片)、乳膏、凝胶、涂剂。

1.8.2皮肤生理及其对药物吸收影响:皮肤由角质层、表皮层、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

1.8.2.1影响吸收因素:1)皮肤的渗透性皮肤的水化;2)皮肤代谢药物;3)角质层蓄积。

2.讨论

通过对每种非口服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详细分析对比,每种非口服给药的药物吸收影响因素各异,我们不能得出那种方法更具优势,必须根据剂型、理化性质、临床病情需要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科学合理选择非口服给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