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C、DC、NAP和骨髓细胞学联合检测在儿童发热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WBC、DC、NAP和骨髓细胞学联合检测在儿童发热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丁飞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遵义563000

【摘要】目的探讨WBC、DC、NAP和骨髓细胞学联合检测在儿童发热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对50例发热患儿WBC、DC、NAP和骨髓细胞学资料综合分析。结果发热患儿WBC、DC、NAP和骨髓细胞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WBC计数升高38例(76%),正常6例(12%),减低6例(12%);DC表现为正常6例(12%),异常(44)例(88%);NAP的阳性率、积分均增高36例(72%),正常或减低14例(28%);骨髓细胞学表现为异常47例(94%);大致正常3例(6%)。结论WBC、DC、NAP和骨髓细胞学联合检测对儿童发热疾病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WBCDCNAP骨髓细胞学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applicationofcombineddetectionofWBC,DC,NAPandbonemarrowcytologyinfebrilediseasesinchildren.Methods:50casesoffeverinchildrenwithWBC,DC,NAPandbonemarrowcytologydatacomprehensiveanalysis.Results:feverinchildrenwithWBC,DC,bothNAPandbonemarrowcytologyindexofdifferentdegreechanges:ThenumberofWBCincreaseto38cases(76%),therewere6casesnormal(12%),6casesweredecreased(12%);Itisshowedthatnormalcasesare6(12%),abnormalcaseswere44(88%)inDC;InNAP,positiverateandintegralincreasedto36cases(72%),normalorreduciblecaseswere14cases(28%);Itwasabnormalin47cases(94%)inbonemarrowcytology;3caseswerenormal(6%).Conclusion:IthasaveryimportantvaluewithWBC,DC,NAPandbonemarrowcytologycombineddetectioninchildrenfeverdiseasediagnosis.

[Keywords]WBC,DC,NAP,Bonemarrowcytology

感染性疾病是儿童发热的主要原因,临床又以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正确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对患儿的诊治尤为重要。WBC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感染类型的常规指标;NAP作为粒细胞功能的标志酶之一,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如细菌感染、发热等时,机体代谢增加,NAP活力增高;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确诊某些造血系统和非造血系统疾病,对一些疾病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现从WBC、DC、NAP和骨髓细胞学联合检测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已行WBC、DC、NAP和骨髓细胞学联合检测的发热患儿共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14岁。经血或痰培养明确为细菌感染25例;经病毒学指标确诊为病毒感染8

例;经骨髓细胞学诊断为白血病12例;其他5例。

1.2.1仪器设备:①显微镜,OLYMPUSCX31,日本。②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800i。

1.2.2试剂:①瑞氏染液,珠海贝索。②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液,上海虹桥。

1.3方法

1.3.1WBC计数:取病人全血EDTA–K2抗凝,1h内用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WBC数。

1.3.2DC、NAP:同时取病人血制成血片,进行瑞氏染色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在显微镜下用油镜做WBC分类计数;计算NAP的阳性率和积分。

1.3.3骨髓细胞学:取病人骨髓片,进行瑞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分类计数,并作骨髓分析。

2结果

3.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发热(FUO)的主要病因中感染占66%,结果表明感染性疾病仍为FUO的主要原因,与Mir等[1]研究一致;其次是恶性血液病和其他的疾病,它们各占24%和10%。在感染性的原因中,细菌感染占第一位,多为普通细菌感染,主要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细菌感染是经血或痰培养明确;病毒感染是通过PCR技术和免疫学技术指标确诊;白血病是经骨髓细胞学分析诊断。在感染的患者骨髓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性粒细胞内有许多的中毒颗粒和空泡的存在,这些均提示我们患者有感染的迹象。发热不仅见于感染性疾病,还见于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病及其他疾病,本文资料显示恶性血液病占24%,所收集的病例中主要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为主。对于白血病的早诊断、早治疗,血常规检查及细胞形态学检查是基础,最后通过骨髓细胞学进行确诊。在本次收集的病例中还有5例分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2例、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有许多,本次这例最终诊断为寄生虫的感染所致;其余均属于免疫系统疾病,5例病例在血常规检查是白细胞均有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坏死性淋巴结炎,分别主要表现在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增高及异性淋巴细胞的出现。

从表2可以看出,常见的各类病原体导致的感染和引起的传染病是小儿发热的主要原因,其中以细菌和病毒所致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分别占50%和16%。正确鉴别病毒和细菌感染对临床尤为重要。由于FUO患者病程较长,尽管近年来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诊疗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提高,FUO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仍然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人们所认知的FUO,其常见病因和病灶分布可能不尽相同[2-3]。在基层医院尚无实用、快速和完善的病原学检查方法对病毒和细菌加以快速鉴别。WBC及NC分类是传统用于各类感染的监测指标,至今仍被普遍应用[4]。本文资料显示细菌感染时WBC计数常明显增高,而病毒感染时减低,分别占96%和75%;但WBC计数用于判定细菌性感染时,其敏感性有较大局限,因人体血液的WBC基础值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只有在低于参考下限和高于参考上限时才视为异常,且WBC数易受精神、运动等因素影响。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细菌性感染较为可靠的诊断指标,本文资料显示细胞形态有明显改变病例(占88%)能被较好的识别;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联合应用了多种高科技手段,分类较为准确可靠,但对于某些细胞仍不能识别,特别是白血病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等,目前仪器只能用于筛查,白细胞分类仍需涂片做显微镜检查。特别是在基层医院,由于检验设备较为落后,更需要加强涂片镜检的基本功,再结合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才能把血常规检测工作做得更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但染色分类镜检增加了检测时限(TAT),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NAP是粒细胞功能的标志酶,存在于中性粒细胞的特异颗粒中,均匀分布于粒细胞原浆内。其阳性反应主要为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胞浆内可见到棕黑色沉淀;NAP在应激状态如紧张、恐惧、激励运动等活性可增高。急性化脓性感染时其活性明显升高,而病毒性感染时常在正常范围或略低,本文资料表明呼吸道细菌感染组血NAP阳性率为96%,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的12.5%,此结果与国内统计相符[5]。因此可帮助鉴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和鉴别诊断某些疾病,不仅能为临床提供准确且快捷的实验室依据,而且成本低廉,特别是对于儿童血液病的诊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资料表明发热患者的骨髓细胞学分析异常骨髓象占94%;因此及时、合理地使用骨髓形态学检查可以协助临床尽快查明发热的原因,使患儿得到及时的诊治;但对于从事骨髓分析工作的检验人员技术要求较高,不仅需具备扎实的医学功底,还应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综上所述,对于儿童发热疾病的诊断,WBC计数、分类(DC)和血细胞形态观察是基础;NAP染色对感染类型的鉴别和骨髓细胞学检查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尤为关键。儿童发热疾病中WBC、DC、NAP和骨髓细胞学联合检测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MirT,NabiDhobiG,NabiKoulA,etal.ClinicalprofileofclassicalFever

ofunknownorigin(FUO)[J].CaspianJInternMed,2014,5(1):35-39.

[2]马小军,王爱霞,邓国华,等.不明原因发热449例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9):682-685.

[3]陈友鹏,吕伟,刘晓清,等.成人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新方法[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4):345-347.

[4]曾惠泽,洪国才.C反应蛋白对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3):256.

[5]刘燕,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检测分类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临床合理用药[J],2011,6,4(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