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型”初中化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自主学习型”初中化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臧颖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论文摘要:

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化学课堂,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环境等诸要素之间要改变传统的封闭状态,实现信息顺畅互通,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才能实现微观的教学生态系统。

关键词:

初中化学、生态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教学观念遭到摒弃。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好教师、学生、课堂环境这三种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关注个性,突出发展,构建一个生态课堂。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化学课堂,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环境等诸要素之间要改变传统的封闭状态,实现信息顺畅互通,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才能实现微观的教学生态系统。

一、营造互动的生态环境

教室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光的照度、植物的安放、空气的流通、教室的布置、座位的编排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考虑影响教室环境的重要因素,营造一个有利于化学教学的生态环境。(1)良好的照明。教室的光线太弱,而学生大多又疲劳作战,眼睛得不多休息,试图看清楚文字时会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而光线太强,过于刺眼,学生会头晕目眩,因而适度的光照有利于生态课堂的构建。一般来说,自然光的照度应达到60勒克斯,荧光灯应达到90勒克斯,白炽灯应达到60勒克斯,而黑板面上的照度应有所加强。(2)舒适的布置。教室的布置力求达到舒适、温馨、高雅,为降低学生的学习疲劳,可在教室摆放几盆绿色植物,在墙报上设置一些化学手抄报、学习化学口诀等内容,在教室的小展台上展示一些学生生活中的化学实验成果。(3)合理的座位编排。传统的座位编排大多是“秧田式”,学生面朝老师,学生之间同向而坐,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生态课堂中座位的编排是多元化的,有圆型、环型、马蹄型等多种方式,将学生从“横成行、竖成列”排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也有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彼此交流、彼此沟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4)营造民主和谐的互动氛围。教师要走下教师权威的“神坛”,能走进学生,亲近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也能及时觉察学生的闪光之处,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造就精彩不断生成。

二、建立新型的生态关系

在生态课堂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探索的合作者,教师要转变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教师充当引领者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筛选、分析材料,指导学生自己去猜想、操作、验证,由被动接受的思维走向主动思考,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激发。如在“性质活泼的氧气”的学习中,教者为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将木炭分别放入空气、氧气中进行对比;将蜡烛固定在燃烧匙内,在空气中点燃后再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系上火柴杆,点燃火柴杆,当即将燃尽时,将它们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在观察到发光、放热等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氧气所具有的化学性质。(2)教师充当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应走讲台,融于学生之中,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一员,与学生交流、讨论,甚至争辩,接受学生的质疑,当学生讲的不全面时要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在再思考、再讨论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3)学生是互动过程的合作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缺少对话,沦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在生态课堂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在合作中受到启发、激励,产生学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迸发出创造的智慧火花。

三、开展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师生互动。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梯度,能够层层深入逐步解决问题。有效的问题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敢说、会说,在师生交流中掌握知识、发展提高、培养情感。如在“水的组成”教学中,教师播放“氢气燃料环保汽车”的视频,提出问题:“氢气既然可以作燃料,说明氢气具有可燃性,那么可以随意点燃吗?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呢?”通过师生交流、小组讨论、自主实验后,分析现象,得出“氢气燃烧的生物是水”的结论。“后课改”时代的到来,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从生态学的视野,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合作,使环境、教师、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状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化学生态课堂是注重科学探究的生命课堂

化学生态课堂的教学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探究获取知识,认识生活中的化学,体会化学对生活的价值。前几天,女生宿舍连续几天发生“恐怖”事件:在几个同学的床单上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个个“烧”烂的洞,洞大小不一,且连续几天呈上升趋势。为了尽快把事情搞清楚,我反复几次到宿舍查看,排除了有人破坏的因素,最终认定床单是被腐蚀而烂掉的,而腐蚀床单的物质是从学生使用的充电式手电筒内流出的稀硫酸。我决定带领同学们运用所学的酸碱盐的知识破解宿舍内的“恐怖”事件。师生一起进行了一次令人难忘的探究之旅:

[提出假设]手电筒流出的稀硫酸使床单被腐蚀。

[收集证据]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一一将破洞周围的床单剪下,用蒸馏水溶解,取上层清液,滴加硝酸钡溶液,再加稀硝酸,看有无白色沉淀生成。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的神情是那样庄重,操作细节也毫不马虎,当实验中出现白色沉淀且滴加稀硝酸不溶解时,同学们同时欢呼起来!他们体会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化学”的含义。当然,以后再使用充电式手电筒时,不会将其横放或倒置了。

实践证明,化学生态课堂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高效,富有吸引力;可以使学生更加亲近化学,热爱化学从而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可以使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学得主动快乐,从而彰显师生生命色彩,涌动着生态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l毕淑娟,生态课堂――让生命如花绽放[J],当代教育科学,2010,(2),41~42.

[2]单朝辉,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J],化学教学,2008,(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