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浅析

李明华

李明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中医院云南临沧675900)

【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053-02

【摘要】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发性临床疾病,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备受医学界关注。本文认为通过中医药进行治疗,具疗效可靠、副作用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通过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和中医的诊断治疗,本文于结论处对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相应探讨。

【关键词】中医药消化性溃疡脾胃

从中医角度来讲,消化性溃疡是一种脾胃类疾病,具有慢性和复发性的特征。我国中医界对消化性溃疡进行了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我们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有了清楚的认识,尤其是近年来医学界对消化性溃疡进行的宏微观辩证分析研究,更加深了对该病的证型实质和病机实质的客观认识。中医药的治疗,对于消除消化性溃疡疾病的损害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帮助解决消化功能的紊乱。

1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节律性上腹痛和具有周期性,而且其临床表现特征不明显。同时,该病的某些患者还伴有胃肠道症状,如反酸、恶心、呕吐、嗳气、便秘等情形,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如多汗、失眠等。对于消化性溃疡病还有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如某些患者球后溃疡占到十二指肠溃疡的5%左右,其症状的表现与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极为相似,但是比十二指肠溃疡具有更严重的疼痛感,且经常在夜间出现严重的疼痛。又如,对于那些有巨大的溃疡患者,其临床症状为出现大范围的溃疡、伴随严重和顽固的疼痛,同时还会出现体重减轻和低蛋白血症的现象。还有一种特殊的症状被称为幽门管溃疡症状,此症状的临床表现也和十二指肠溃疡很相似,只是该症状伴随有反酸、餐后持续疼痛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容易导致幽门梗阻。

2辨证治疗

通过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症状和患者的舌、脉的综合症状,我们总结出三种类型的辩证治疗方法。

2.1脾胃虚寒型对于脾胃虚寒型的患者,多表现为疼痛部位按住可缓解,容易饥饿且只要及时补充就可缓解,着凉会加剧疼痛的程度,容易留口水,四肢冰凉等。对于这种病症,可以采用健脾温中、活血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所用药物的组成成分为白芍、蒲公英、桂枝、赤芍等。

2.2肝胃不和型对于肝胃不和型的患者,多数是由于心情不畅所导致,病情症状表现为胃疼、反酸、嗳气、舌苔发白、不消化等。对于此症状,可以采用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所用药物由柴胡、陈皮、生蒲黄、白芍、香附等成分组成。

2.3寒热错杂型对于寒热错杂型的患者,多表现为疼痛时间很长,吃东西会加剧疼痛,伴有胃部的灼烧感,并且胃怕着凉,出现反酸、嗳气、舌头发红、舌苔发黄等症状。对于此症状,可以采用含辛、苦味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所用药物由清半夏、五灵脂、黄连、干姜等组成。对于此病,如果出现呕血便血现象,则应加入血散,如果有脾肾阳虚,则应加入桂枝和附子。

2.4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相结合

由于消化性溃疡具有发病机理复杂且易复发的特征,因此,我们在治疗的时候要着重分析其发病机理和特殊病情的发病机理,通过对病情和药物进行辩证性的分析来进行诊断治疗。一方面,应该仔细分析消化性溃疡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选用一些常用的抗溃疡药,如蒲公英、黄连、党参、茯苓等。另一方面,采用不同的药物对特殊的病情进行辅助治疗。如利用单味药大黄、半夏泻心汤等促进胃粘膜分泌前列腺素E2;又如利用乌贼骨、瓦楞子等中和胃酸等。

对于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我们应该主要攻克脾胃虚弱这一本质,通过对不同患者的脾胃病变症状的分析,施以益气温中的治疗方式,方能解决消化性溃疡的基本病情。同时,在诊断过程中,要综合分析病变的机理和各种病情的多样特征,采用对药物和病情进行辨证分析的手段对病情进行综合治疗,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3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医学界更多的从中医药学方面对该病进行治疗,因此也有了更多的这方面的报道。对于该病的诊疗方法已经从先前的健脾益气法进行升级,更多的采用收敛、活血、清热、利湿等方法,其诊疗判断也从单纯的通过主观症状进行判断转换为结合胃粘膜的病理组织结构、生化等多因素进行综合判断。然而,笔者认为当前的大多数报道还是缺乏一定的计划性的远期追踪观察,缺乏有效实例分析。因此,本文认为,医学界应该着重研究消化性溃疡的远期治疗。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消化性溃疡有多个发病因素,虽然我们认为胃酸在该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只是局部分析的观点,通过分析病情与患者的全身状态、药物等因素,都可能成为胃粘膜的屏障,从而引发该病。伴随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诊断模式已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变为融合心里和社会因素在内的“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例如,武成通过临床观察表明,121例消化性溃疡病人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结合心理支持疗法治疗,其疗效与单用西药的对照组108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复发率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且气机紊乱证的证候表现贯穿于治疗前后。表明消化性溃疡存在以精神障碍为中心的临床表现。由此可见,消化性溃疡的发生虽在局部,但它只是全身病理变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认为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不仅要从局部出发考虑发病因素,更应该加强对整体的治疗,从医学发展的总体角度来进行诊断,这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总趋势。如何把宏观与微观、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整体医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梅莉.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2009,(S3).

[2]付万朝.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与探讨[J].四川医学,2009,(07).

[3]杨晓伟,刘德志,毋英.212例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13).

[4]张涛,李伟莉,陈丽娟.中医药治疗免疫性流产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01).

[5]张玉荣,庄美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5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10).

[6]李淑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J].基层医学论坛,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