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护理研究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研究现状

韦新宇

广西来宾忻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来宾忻城县546200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护理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71(EV71)等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出现疱疹为主要表现,大多数预后良好,部分可发展为重症患者,甚至导致死亡[1]。其发病时间以夏季为高发期,发病年龄主要是学龄前的儿童,3岁以下患儿发病率最高,传播方式主要是飞沫,但是也有部分病例为经口传播[2]。相关报道[3]自2008年安徽省阜阳市爆发手足口病流行,并出现一些合并脑炎、肺水肿和肺出血的手足口病,由于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因此积极治疗、正护确理,尤其是重症病例,这对降低手足口病病死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些患儿甚至一年发病两三次,精心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工作的关键。本文就近年来国内手足口病护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现状

1.1病情观察精心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关键。黄敏[4]曾研究从心理、发热、口腔护理等方面的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手足口病患儿的有效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患儿痛苦。钱美英[5]在28例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循证护理实践中,认为循证护理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制订有效、准确的护理措施,对患儿实施优质护理,早期识别重症早期征象,加强监测,积极治疗及护理,能提高救治成功率。杨向荣等对并发脑炎、脑膜炎患儿的护理中,强调要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血糖、意识、瞳孔、前囟张力、颈部抵抗程度和肢体活动情况;观察有无烦躁不安、萎靡不振、精神差、头痛、呕吐、易惊现象。出现颅内高压症状时,立即给予甘露醇静脉快速输入,对发生频繁呕吐的患儿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防止误吸,适当抬高头部15~30℃,利于颅内血液回流。发生惊厥时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防止吸人性肺炎和窒息;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5-6升/分。楼晓芳在3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经验中强调,临床症状不典型的病例,早期识别困难,病情变化快,容易失去最佳干预时期。强调需加强病情观察的重要性,争取通过护理病情观察和相应的辅助检查,做到早期诊断,力争在患儿心肺功能衰竭前得到有效干预。高红霞认为小儿手足口病重症的早期识别,应从病情观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各项生化指标这几方面入手。

1.2口腔护理保持患儿口腔清洁可增加患儿的食欲,饭前饭后用温开水漱口。胡元雪等在634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中,强调患儿因口腔疼痛尽量不用生理盐水漱口,因为盐水刺激溃疡面可加重口腔疼痛,禁用刺激性、腐蚀性溶液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棉签蘸温开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口腔涂药后,嘱患儿闭口lOmin,不可马上漱口及饮水、进食,以保证疗效。姜丽循证护理在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护理中的应用中认为,根据患儿口腔溃疡的部位,采用不同剂型的药物进行局部喷涂,不仅能缩短溃疡的愈合时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的口腔疼痛。合作的患儿可含漱康复新液,指导患儿用舌头上下、左右、前后反复搅拌,每次含漱时间>3min,可清除大块残渣和分泌物;同时可指导合作患儿经常做张口示齿运动,使口腔黏膜皱襞处充分进行气体交换,破坏厌氧菌生长环境。李恩慧在对214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中发现,应用含蜂房、蒲公英、皂角刺等中药的口腔炎喷剂可以减轻伤口疼痛,促进溃疡面愈合。对于口腔溃疡严重者可用2%的利多卡因局部涂抹。

1.3饮食护理饮食上给予患儿进食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切忌食用冰冷、辛辣、咸酸等刺激性食物。曾小平[13]研究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的应用中,认为可用紫草二豆粥食疗小验方预防手足口病,验方为紫草根、绿豆、赤小豆、粳米、甘草各适量,煮粥口服,香甜可口。施超[14]把手足口病居家护理运用到疾病治疗和疫情控制中,建议饮食营养居家护理期间,应注意不能吃鱼、虾、蟹,夏季患手足口病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故需及时补充水分、营养。

1.4心理护理消除家长焦虑的心情及患儿恐惧的心理,有利于正确引导患儿的行为。患儿入院后多紧张、恐惧,此时护理人员要关爱患儿,给予细心的呵护,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使患儿积极配合疾病的治疗,并和家属做好沟通交流,让家属充分全面地了解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减少他们的担忧。刘永勤研究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中的应用,强调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特点,如:难以适应突然转入陌生的环境以及病情的折磨,使得患儿情绪低落,大哭大闹;患儿家长对病情不了解,产生较多的疑虑和担忧等,应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工作。告知家长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不必造成心理恐慌[17]。

1.5高热护理高热可引起组织代谢增加,加重脑组织的缺氧程度。陆兰芬[18]等在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中,强调患儿降温以物理降温结合药物降温,及时补充因发热流失的水份,每30min测量体温一次,同时要观察高热患儿四肢末梢循环(皮肤有无花纹、四肢发凉)情况。黄自珍认为,患儿体温达到但未超过38.5℃时,鼓励患儿多饮热水,水温在40℃以下,水温过冷或过热,对患儿口腔产生不利刺激。诊疗指南(2018版)指出,患儿体温>38.5℃者,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降温时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病情,避免患儿出汗过多而出现脱水症状。

1.6皮肤护理给患儿穿着宽大柔软的衣服,保持床铺、皮肤的清洁干燥,给患儿洗澡时不用肥皂、沐浴露。勤剪指甲,给患儿修剪指甲时,需要注意要将患儿的双手包裹,以免患儿会抓坏皮肤。杨美英等认为,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如有感染需用抗生素及镇静、止痒剂等。

2.手足口病的隔离消毒

患儿一般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手足口病(2010版)诊疗指南[22]指出:一旦发现感染手足口病,果断对患儿及密切接触者采取有效隔离,是阻断手足口病传播的重要措施。诊疗指南(2018版)强调:接诊手足口病病例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诊疗区域环境和物品的消毒,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等进行消毒,75%乙醇和5%来苏对肠道病毒无效。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环境中生存,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故病室用紫外线消毒,每日1次,每次30~60min,并加强开窗通风,每天2次,每次不少于30min;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均要洗手;减少陪护及探视,做好陪护宣教。

3.手足口病的预防及宣教

预防及宣教对控制手足口病流行至关重要。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居室通风,加强清洁卫生;饭前便后要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患儿的饮水杯、刷牙杯、毛巾、牙刷、脸盆等生活用品应专人使用。张小蓉认为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居家护理的重要措施,是避免手足口病的关键。相关研究认为临床护理人员治疗过程中应教授患儿家长临床表现、流行途径和方法、发病机制以及防控措施等相关知识,看护人员与家长必须时刻注意患儿的卫生情况,保持患儿的个人卫生,保证患儿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丁亚芹认为利用墙报、小册子、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家长学会并掌握防治知识,做好孩子的卫生保健工作。

综上所述,加强预防及健康教育,做好护理工作,加强消毒隔离,能够使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有利于患儿康复。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严格遵循护理规范,就能够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感染及蔓延。

参考文献:

[1]启铬,方峰.小儿传染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9.

[2]林雪君.12例重症手足VI病并发脑炎患儿的护理[J],浙江医学教育.201110(4):46—48.

[3]孙浩淼.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对策[J],黑龙江医药,2012,25(2):330—333.

[4]黄敏.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9(10):138-140.

[5]钱美英.28例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循证护理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179-1182.

作者简介:

韦新宇,女,主管护师,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