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糖代谢指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认知行为干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糖代谢指标的影响

冯欣伟

上海长征医院上海200003

摘要:目的通过对住院治疗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探讨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糖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住院治疗的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7例,分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3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认知行为评估和负性情绪评估,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根据认知行为评估和负性情绪评估结果,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焦虑及严重程度和测定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PBG2h)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结果观察组在干预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及各项糖代谢指标控制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糖代谢情况,减轻或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初诊2型糖尿病;认知行为;负性情绪及糖代谢指标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明显增长态势,而大多数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却由于糖尿病健康知识的缺乏,自身病情的不了解,对治疗方案的顾虑,产生焦虑、抑郁甚至恐惧等多种负面情绪。而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会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胰高血糖素,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影响血糖的控制[1]。健全的心理状态、正确的胰岛素治疗知识、良好的血糖控制水平是糖尿病患者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使患者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2]。这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关键,我科对住院治疗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取得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住院治疗的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7例,将87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

1.2.1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认知行为评估和负性情绪评估,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糖尿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患者当前的情绪情况。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根据认知行为评估和负性情绪评估结果,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宣教。指出患者其不合理认知,使其充分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得到生活中事件处理方法的建议,帮助其以健康行为改变为目标,制定改变行为的活动计划。对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患者鼓励其勇敢表达内心真实感受,深入了解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并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患者出院后对照组及观察组均每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饮食、运动、治疗情况和血糖水平及患者的近期情绪变化,对有疑问的患者进行耐心解答,督促患者按时监测血糖并做好记录。干预后半年回院随访,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有1例患者因个人原因退出研究。

1.2.2观察指标:(1)认知行为评估:干预前及干预后半年所有入选患者均采用问卷和与患者沟通的形式对其进行了糖尿病知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病后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低血糖症状和处理等。(2)负性情绪评估:干预前及干预后半年所有入选患者分别采用SDS、SAS测评抑郁焦虑及严重程度。(3)糖代谢指标测定:干预前及干预后半年所有入选患者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PBG2h)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

1.2.3判定标准

按照中国常模[3]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本研究将SAS≥60、SDS≥63者分别判定为焦虑和抑郁。

1.2.4研究人员

本次研究人员由1名糖尿病专科医师、1名具有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资格的糖尿病专科护士、2名在内分泌科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组成。

1.2.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并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2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对比情况

2.12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对比情况

2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发生情况见表1。

2.22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指标对比情况

2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指标对比情况见表2。

3讨论

3.1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行为评估结果

大部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健康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获取的途径主要是在门诊就医时医生交代,部分从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途径获取相关知识,主动获取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知识的缺乏和不良的认知行为,2组患者在干预前糖代谢指标均控制不佳,需要住院治疗。

3.2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发生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当被确诊为糖尿病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77.01%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焦虑情绪,59.77%的患者出现抑郁情绪。因此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尤其是初诊患者更有必要进行早期心理问题的调查,对有焦虑、抑郁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和疏导,减少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3.3认知行为干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经认知行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均较干预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的糖尿病健康知识的教育,使患者对糖尿病的治疗、护理有了科学、全面的认识,纠正其错误的认知行为,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个性化的心理疏导使患者身心得到了舒展和放松,研究期间护患之间建立的良好的信任关系以及后期的随访指导也增加了患者的社会支持,因此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改善。有研究得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3],与研究结果一致。

3.4认知行为干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指标的影响

经认知行为干预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改善。本研究中,通过对患者认知行为的评估,进而针对性地为患者制订了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的健康教育处方,改变了患者以往错误的饮食、运动认知,使其掌握了正确饮食、运动和护理方法,后期的随访指导也对患者自我护理起到了及时监督和指导的良好作用,对糖尿病的疾病控制及转归有积极影响。

4小结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糖尿病健康知识的缺乏和错误的认知行为使得疾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加重心理负担,导致患者的生理心理遭受双重打击,生活质量下降。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的方法[4]25-35。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形成积极的思想、信念和态度,使患者正确看待疾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糖代谢情况,减轻或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申娟茹,李俊玲.认知行为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和血糖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53-55

[2]吴利平,李惠萍,赵梅,等.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1,26(11):87-90.

[3]孙富根,方润岑,程剑,等.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性心理干预对照研究[J].健康心理杂志,2002,34(6):66.68.

[4]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