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免疫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小儿免疫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朱冠智

朱冠智(湖南省交通医院儿科湖南长沙410000)

【中图分类号】R7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9-0074-02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情况,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PI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时症状体征、性别、发病年龄、家族史、免疫学结果及诊断情况。结果140例患儿中,抗体缺陷为35.5%,吞噬细胞缺陷为17.8%,其他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占13.9%,联合免疫缺陷占12.8%,免疫失调性疾病占5.7%,补体缺陷占0.9%,其他PID占13.3%。男女比例为115∶25,临床诊断与基因诊断比例为100∶40。2005—2007年诊断55例,2008—2010年诊断85例,诊断病例数逐年增加。其中2005—2007年基因诊断7例,2008—2010年基因诊断30例。结论PID主要见于婴幼儿的遗传病,它危及患儿生命,对患儿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诊断的PID病例数逐年增加,基因分析是确诊该类疾病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家庭史免疫学诊断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miarymimunodeficiency,PID)是指由于遗传因素致使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发生缺陷,引起免疫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疾病。随着不断提高的医疗水平和不断改进的诊断技术,很多PID病例不断被发现,其种类也随之增加,PID在2003年为止所发现的种类仅为14种,而到2007年为止,所发现出的PID种类高达150种,成为目前儿科临床中的一组重要疾病。本文对我院近5年来诊治的PI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至2010年期间病房收治的PID患儿140例,均符合2007年免疫学会国际联合会PID分类委员会公布的方案[1]。

1.2数据收集

所有临床数据均来自该院住院病例资料,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包括发病年龄、入院年龄、体征、性别、家族史、发病时的症状、免疫学筛选结果及诊断情况。

1.3统计分析

统计及分类标准参考2007年免疫学会国际联合会(IUIS)PID分类委员会公布的方案[2]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类PID的发病及诊断情况,见表1。

表1PID发病及诊断情况

2.2PID年度临床诊断及基因诊断情况按照时间段统计PID的临床诊断:2005—2007年诊断55例,2008—2010年诊断85例,诊断病例数逐年增加。基因诊断37例,占27.4%,其中2005—2007年基因诊断7例,2008—2010年基因诊断30例。基因诊断包括XLA14例,WAS11例,XHIM3例,X连锁隐性遗传(XCGD)4例,X连锁的SCID2例,LAD-Ⅰ、白细胞介素-12受体缺陷和重组活化基因2缺陷各1例。

2.3病死情况

从本组统计的PID病例中得知,有34例患儿死亡,病死率高达24.4%,严重肺炎、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或感染引起其他器官衰竭等并发症是其死亡的原因。

3讨论

从本组资料总结得出,XLA在抗体缺陷中所占比例最高,该病是XCGD因Bruton酪氨酸激酶基因突变,导致B细胞发育出现障碍,从而使外周缺乏血CD19+B细胞,降低免疫球蛋白重度[3]。

从13例XLA患儿中进行基因分析,均确诊有BTK基因突变,确诊XLA的重要手段为基因分析。定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是当前治疗XLA的主要措施。

显著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T细胞功能缺陷是CVID的主要表现,在CVID中B细胞数正常,临床表现为多样性,任何年龄有可能发病,幼儿和青春期是该病多发期,该病还易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诊断是其主要诊断方式[4]。

呼吸系统抵抗力降低是低IgG血症的主要表现,在本组资料中有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的患儿有11例,有慢性腹泻史的有3例。

反复呼吸道感染导致肺部的慢性损害是选择性IgG亚类缺陷和选择性IgA缺陷的主要危害,以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方法[5]。

吞噬细胞缺陷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吞噬细胞缺陷病,其主要以外周血白细胞绝对数降低或缺如、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为依据进行诊断[6]。

WAS患儿通常都有家族史,本文WAS患儿18例,其中有7例有类似家族史。因受治疗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多数患儿因得不到有效治疗而死亡。染色体22q11缺失是胸腺发育不全的发病基础,除免疫功能缺陷外,多伴低钙血症、先天性心脏疾病或面部畸形是其临床表现。本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有2例。该类疾病初次常伴以症状就诊,因此要引起注意。

T细胞、B细胞功能联合缺陷会引发联合免疫缺陷病,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联合免疫缺陷病病死率非常高,儿科医师要高度重视该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骨髓干细胞和脐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有效方法。

IL-2、IL-9和IL-15共同拥有的受体γ链基因突变会引发X连锁的SCID。该病的诊断要点为婴儿在早期就有致死性严重感染、免疫球蛋白降低、淋巴细胞的出现,尤其是T细胞的缺如。

CD40L基因突变会引发XHIM[7],在本组资料中4例基因诊断有2例死亡。联合免疫缺陷病病死率较高,因此,儿科医师要高度重视该病,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治疗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有效方法为骨髓干细胞和脐血干细胞移植。

参考文献

[1]BoyleJM,BuckleyRH.Populationprevalenceofdiagnosedpri-m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sintheUnitedStates[J].JClinImmunol,2007,27(5):497-502.

[2]ShabestariMS,MaljaeiSH,BaradaranR,etal.Distributionofprim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sintheTurkEthnicGroup,livingintheNorthwesternIran[J].JClinImmunol,2007,27(5):510-516.

[3]López-GranadosE,PérezdeDiegoR,FerreiraCerdánA,etal.Agenotype-phenotypecorrelationstudyinagroupof54pa-tientswithX-linkedagammaglobulinemia[J].JAllergyClinIm-munol,2005,116(3):690-697.

[4]陈同辛,王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诊断标准[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9):573-576.

[5]李子良.香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诊疗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3):186-187.

[6]杨锡强.儿童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5-216.

[7]赵惠君,陈同辛,郝轶群,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发病情况回顾[J].中华儿科杂志,2004,44(6):40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