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读”不丈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无“读”不丈夫

张崇雁

——浅析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兴趣培养

张崇雁

摘要: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训练环节。它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是一种有声的阅读,是对文字的再创作。所以,正确、流利、富有情感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主要探讨了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措施,供同仁分享。

关键词: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朗读兴趣

中职生与普通高中生不同,他们多数在初中语文基础差,常常被同学们嘲笑,所以长期以来,就把从小学养成的朗读的好习惯被迫丢弃了,以至于作文写不好,在课堂上不敢读,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语文成绩直线下降,甚至到了对语文课反感的地步,并把这一不良观念带入中专学校,从入学的一开始也不抱希望,自暴自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多次提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说,要想学好语文,要从朗读这一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抓起,要想中专生学好语文,那就应当从他们语文兴趣抓起。也就是说必须把学语文的重要手段——朗读和学语文的指导思路——兴趣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星星之火有燎原之势,那些在中学深受语文教师冷落的学生才能看到希望,并动起来。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来源于成功感,收获感,要想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当做到把握住朗读的四个层次。

整体感知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从整体的角度来对来一篇文章,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新闻报道。每一篇文章它都是作者各种价值观的综合外显,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所以在阅读中要从全篇整体的角度对不同层面的整体进行综合理解,不能断章取义,偏离作者思想,同时也要对诸如文章题材体裁等方面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把握主旨,为有感情朗读打好基础。

二、心有所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同一篇文章肯定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所以必须承认个体的差异,尊重个人的感悟。比方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生活阅历、只知识层次、认知能力、阅读角度的不同,他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

三、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是语文朗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同的语气读出的语句是意义不同的,它直接关系着语句的表达效果和读者的理解与感受。所以说对于理解起来较有难度的文章,教师应当先做到示范朗读或者通过播放录音、有声视频等手段来进行示范,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四、声情并茂

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多数都蕴含丰富的感情,这样在朗读中,更要注重情感的感知,要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其中的思想、意图。只有反复读过之后,学生的内心才会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否则只是会读文章,是识字,而不是朗读。

其次,在朗读中要做到三“先”三“后”。

1.文章篇幅先小后大

前面我们提到过中专学生的情况,他们大多数是考不上普通高中而选择职业中专的学生,所以学习的不尽意让他们心里倍感压力。要想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就应当从没有心理负担开始,这样才能将他们活跃起来。那在教学中,笔者所做的一是在进行某一单元学习时,要先挑选篇幅短的文章进行朗读训练,二是长文章中重点挑选几个段落进行朗读,而不是按照课文编排的顺序,毫不考虑实际的进行教授。

2.先读后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对自己读书欣然忘食的写照,这句话我们同样可以借用到语文基础较差的中专生的朗读教学中。一篇文章,中专生往往因为一句话读不懂或某个字词不认识而停下来,这样整体的感知就被打断了,进而影响朗读效果和学习效率,打击朗读的信心。所以,在朗读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当始终把重点放在朗读上,可以通过提前查字词读音或者强调朗读,让学生读完3遍之后再思考问题的方法加大朗读力度,从而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逐渐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文段的意思。

3.先文化,后知识

由于青少年感受能力强,倾向于模仿周围生活中他们感动的人和事。仰慕先进,易受英雄、模范的感染,那么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重点将文章中深厚的文化背景讲解给学生,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优势将他们引入到朗读中,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博大,中外名人的情操,从而激发他们爱好朗读的兴趣,最终促成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甚至背诵文章段落。

最后,笔者通过自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中专生语文学习中朗读兴趣培养的问题。

(1)在教《我很重要》和《十八岁和其他》时,笔者把朗读的重点放在了阐述“我很重要”和父亲以朋友身份对话的部分。这样安排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些段落在课文中非常重要,而是这些段落充分体现了爱和尊重。所以,这一类文章笔者都全部把朗读重点放在展现爱和尊重上,目的是将学生的自信心燃烧起来,即利用充满哲理、感恩、爱的文章带活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倾情朗读,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2)在讲《项链》、《荷塘月色》等文章时,笔者把朗读的重点放在玛蒂尔德今昔对比和朱自清眼中的月下荷塘中。对《项链》笔者重点讲了时代背景,而对《荷塘月色》则没有完全坚持白色恐怖下的苦闷彷徨的说法,而是将学术界一直有争议的“家庭说”、“伦理说”等几种观点引入。这样《项链》的重点朗读部分就在玛蒂尔德借债还债的艰难日子,学生感受到的是她的坚强与不屈;《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放在了月下荷塘,重点感受并讨论随着荷塘景色的呈现,朱自清的情绪变化。这样在朗读过程中,重点很清晰,并且在感知过程中,不自然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又在无形之中拓展了朗读的能力。

(3)在学习《<诗经>二首》、《<宋词>二首》、《<毛泽东词>二首》、《李白诗二首》等古体诗词中,重点用了竞赛的方式、比较法和观看拍摄的小DV的方法,让学生在竞赛中背诵,今古对比的评论诗人词人的讨论中,在“大发诗性”的写诗填词、朗读、点评中,将古诗词朗读引入高潮,引导学生抛弃自卑心理,敢于尝试着在课堂朗读、比赛中抒发情感,流露感慨。效果非常好。

(4)在学习《十首足矣》、《再别康桥》、《致橡树》、《外国诗二首》、《短诗二首》、《回答》(注:《短诗二首》、《回答》是选读课文,但为了加大朗读力度,激发兴趣,我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就将其重点学习)时,采用了表演、设计问题的方法。

例如对《断章》的朗读不是单纯的一起朗读或某学生单独背诵,而是设计了一个问题的形式,具体如下:

师:思念是闺中少妇的哀怨,是户内双亲的泪垂,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是朱自清眼中父亲的背影,那么对于诗人卞之琳又是什么?

生:是《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对《回答》的问题设计是:

师:“文革”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有人含冤而死,有人含垢偷生,有人出卖灵魂,有人远走避难。而那些内心坚如磐石大丈夫发出的是怎样的声音呢?旷野中我们听到了怎样的嘶喊?北岛,回答了什么?

生:卑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在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我们采用了集体诵读表演的方式,具体如下:

(男独)朋友,来海边做客吧,

(合)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男独)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女)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男独)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女)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男独)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女)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合)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合)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男独)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男独)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合)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合)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合)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合)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男独)我只愿

(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男独)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男独)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合)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合)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合)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合)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男独)我只愿

(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注:“男独”指的是一名男生单独朗诵,“女”代表合诵队里的女生一起朗诵,“合”代表整个合诵队一起朗诵)

(5)在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又就校园内学生是否应当使用手机等话题展开辩论,利用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开展演讲比赛,利用“拥抱春天”诗歌诵读会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诵读等,利用无棣的大觉寺旅游、吴士芬故居参观、抗日英雄冯安邦烈士纪念馆等景点解说词为依据,开展诸如“我的家乡在无棣”、“谁不说我家乡好”等活动,锻炼学生的朗读、解说、口语交际能力,效果明显。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千方百计为其营造朗读的氛围,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现在,持续三年的朗读教学,在课堂上我明显的感受到了学生朗读文章,热爱语文的积极性。同时笔者还不断地下载时政新闻、社会热点,安排内容丰富的小专题讲座等,笔者期待着更好的效果出现,也期待着与更多的肯定朗读教学的语文教师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王远兰.古诗文诵读与品德的培养[J].学习导刊,2011(5).

[2]罗小英.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定位[J].学苑教育,2011(4).

[3]张承源.诗的趣味美[J].中华诗词2005(2).

作者单位:山东省无棣县职业中专

邮政编码:25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