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高中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问题分析与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农村寄宿制高中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问题分析与策略探讨

刘先刚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第六中学264319

摘要:新形势下学生成长导师制在农村地域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起到了有效的弥补性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一系列潜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农村寄宿制高中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详尽探讨,试图提出一系列应对性措施以实现成长导师制在农村地域寄宿制高中的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学生成长导师制问题分析策略探讨

一、现状阐述

因在欧美国家相对显著的教学效果而被引入到我国教育教学界的学生成长导师制,更多的是由学校教师担负起帮扶一定数量学生的任务,目前在全国各地都有较多的实践案例,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一大更新。然而学生成长导师制在农村地区的引入实践尚短,教育基础情况与城市学校相比极为复杂,这就使学生成长导师制在农村寄宿制高中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呈现出一系列问题。这表明,农村地域的高中教育更需要导师制的有效更新。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历对农村寄宿制高中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度进行发问式探讨,捕捉现有导师成长制在农村区域寄宿制高中学校的实践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潜在问题,试图提出一系列应对改善性措施以实现成长导师制在农村地域寄宿制高中的效益最大化。

二、问题分析

虽然现阶段农村区域的经济面貌与生活水平较之于以往已得到极大程度提升,但实际上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青年、中年群体为获得较为可观经济收入不得不离走故土,在城市打拼,寄宿制高中已成农村地区之教学常态。较之于普通走读生,这些处于心理成长敏感期的寄宿生群体更需来自家庭、学校的细致关怀与密切关注。成长导师制与农村寄宿制高中之间磨合过程还未得到教学人员足够重视,且农村地域的寄宿制高中在生源面貌、经济实情等有较为明显特质性,在此背景下实施与发展成长导师制仍存在一定桎梏。

三、策略探讨

1.角色问题:调整导师身份,提升对学生个体的适应性程度。实践表明,大部分导师在面对这些农村寄宿生时适应能力较差,多数未能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恰切践行导师角色。这就要求承担导师角色的教师充分意识到这一不足,及时调整自我角色以适应农村地域较为独特的寄宿生源。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切入:(1)就学生任课教师角度,教师应采取多维化的沟通手段(如线上、线下手段相结合),抓准时机与所带学生的任课教师进行及时有效化沟通,了解学生各科学习进程及表现情况。(2)就学生家长角度,导师应适当开展家庭走访活动,以实地考察方式了解寄宿制学生归家周末的家庭生活环境与生活情况,同时通过家校平台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反馈至家长处,使其有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任课教师与家长两个角度出发,导师能够以更为内化的状态真正进入并实时掌握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真正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互助团体。

2.师资问题:整合师资力量,实现教学团队的有效分配。现阶段农村寄宿制高中在师资方面仍处于相对单一化状态,担任学生导师的教师也多为入职年限不长的青年教师群体。教学经验的相对缺乏往往使这一教学队伍在学生指导过程中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为改善这一问题,学校应充分发挥其整合能力,避免因经验不足、知识层面过窄限制导师制在学生指导方面的作用发挥。此外,学校也可招募校内外的名师加入到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建立过程,以切实化的成长经历督促导师群体主动吸收外部资源,设定合理化的教师生涯规划。来自学校层的一系列措施,能够加速青年导师的个人成长历程,使校内的导师团队以更为合理的方式完成配置,真正适应起多样化的寄宿制高中生群体。

3.视野问题:突破学科局限性,实现升学全程导师化。农村地区的寄宿制高中生群体,其独特的身份决定了为期三年的高中成长期中更多依赖于校内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行为。高中阶段学生必然面对学科学习的多样化、心理成长的阶段化问题,导师由此也面临更多的指导压力。高中教育体系决定了学生必然面临分科、分班,这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生涯的重要节点。学生成长导师制最佳状态的实现,离不开导师自身的自我努力。导师应充分关注指导学生分班分科时期的心理状态,打破学科差异性,以较为全面的知识背景引领学生走过分班、分科的重要人生节点。此外,导师在学生指导过程中也应下意识地建立体系化、详尽化的学生档案,对学生变化进行详略得当的记录与描写。当出于特殊化的情况变更,不得不进行学生的导师变更时,导师方也应充分重视学生指导工作的互动交接过程,实现学生导师的有效对接。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有效施行,有赖于学生升学过程导师力量的全程化配备以实现学生群的有效管理。

总之,学生导师成长制的实施在中国教育界尚属于初级阶段,经济、人文等各类因素的特殊性使农村地域在利用导师成长制改善寄宿制高中的原有教学面貌时,更需注重相关教学策略的有效调整与层级更新。唯有如此,农村地域寄宿制高中的教学面貌才能真正得到高质量提升,并最终打造起城乡并重的扎实化国家人才队伍体系。

参考文献

[1]盛宾教师角色冲突的成因及其应对措施[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

[2]孔晓东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文集[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3]潘蓓蕾国内外普通高中学生成长导师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8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