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标准化院内转运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危重患者标准化院内转运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岳彩红1杨明春2

岳彩红1杨明春2(1泰山医院附属医院山东泰安271000;2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人民医院271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6-0225-02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院的规范化流程和护理措施,为临床急救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236例患者院内转运情况,深入讨论并建立根据病情进行标准化流程,研究转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结果通过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标准化院内转运,工作后及时反馈的情况并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标准化院内转运制度,患患者的成功转运对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结论建立了急诊标准化院内转运条例,明确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实施全面的转运救护计划,对抢救有极大帮助,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

院内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对院内急救工作的成效评价日益重视,院内抢救已将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一所医院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的标志。一些危重症患者经历了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到达急诊后又经历了抢救、心肺复苏、早期处理后,因为需要进一步诊断、手术和其他治疗,需要转到影像室、手术室,ICU还有运送到病房进一步治疗,在短时间的转运过程中,如果忽视病情就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危险因素,导致严重的后果。据国家卫生局调查: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患者的并发症,转出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的危险。我科2009年8月至今对236名院内转运患者的转运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提炼出标准化流程及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降低危重症患者的风险性和伤残率,为明确诊断,得到更有效的救治奠定基础。

1一般资料

我科选取236例经历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其中男134例,女102例,年龄13—67岁,平均年龄(44.8±9.6)岁,车祸伤99例,刀刺伤54例,其他伤83例。其中院内转运需要生命支持者67例,需2个通路以上静脉输液者79例,需要脊柱轴线固定34例,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35例,6例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呼吸心搏骤停,9例在手术台上呼吸心搏骤停,2例在进入ICU后1h内死亡,4例在检查中病情突变。

2转运的目的

进行CT、X射线等各种影像检查;急症手术;运送到监护室、病房进一步治疗。

3转运的要求

3.1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

急诊主管医生与护士一统来评估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判断伤情等级,评估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如果患者的颈椎创伤、脊柱受伤、腿部骨折,在转运途中应使用颈托,保持轴线稳定,将其身体固定在硬板担架上搬运,观察起生命体征变化,防止并发症产生;如果患者在转运前生命体征不稳定,应向家属解释转运途中的危险因素,挣得家属同意签字后方可转运,主管医生应随行,配备有急救药品及心电监护,除颤仪,一旦出现病情突变,进行紧急抢救。

3.2转运人员的要求

转运过程中至少配备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医护实行中青结合,优势互补,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准确把握病情发展,提供相应的急救措施,负责转运的护士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并具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

3.3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

3.3.1转运前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如果有呼吸衰竭,心脏问题应及时和医生,家属和转运地点医生联系。

3.3.2使随身带的各种急救药品、器械处于完备状态,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机、心电除颤机,各种仪器的蓄电池等急救设备完好。

3.3.3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尤其是昏迷、惊厥患者取侧卧位,及时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及呕吐物,发绀或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人,使用呼吸机时行车途中注意保护好呼吸机管道,避免脱落。

3.3.4对危重患者常规建立静脉通道,为保证足量快速扩容,在静脉通道的选择上,由于上肢距离心脏较近,液体能尽快进入有效循环,补液采用静脉留置针,以防止搬运过程中输液渗漏,还便于抢救过程中随时静脉推注药物,保持输液管道的密闭性,液体全部采用袋装液体,便于悬挂。

3.3.5保证各种管道的在位、畅通,如输液、吸氧、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尿管,脑脊液引流管,造瘘引流管等。

3.3.6转运护士和医生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转运工作中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动作熟练,并实施心理护理,给患者和家属增加信任和安全感。

3.3.7转运途中的护理

转运途中,将患者固定良好以保证安全合适的转运体位,如意识障碍患者应采取平卧位,保持头部在前偏向一侧,避免转运中剧烈震荡;下坡时保持头高位,以免使颅内压增高。

转运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心搏骤停,立即就地抢救,同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做好转运中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及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救治等。

3.4转运到目的地的护理

到达目的地,护送人员与病房护士一起将患者搬至病床,做好交接,交接内容采用专门设计的转运记录卡,交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病情、检查项目、化验项目、过敏试验结果、输入药物情况、各种管道在位情况、伤口情况、应用止血带情况、皮肤情况以及各种术前准备等,双方科室交接人员签名。

4结果

根据我科236例院内转运患者的转运情况、流程,已经病情发展,不断总结提炼,立时2年整理出一整套标准化院内患者转运流程,并将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做以分析,因地制宜针对疾病实行各自的转运计划,形成了规范化地院内转院序列工作,使急危重症病人救活的成功率提高。

5讨论

5.1实施新转运流程的必要性

新标准的实施,充分保障了严重危险状况的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治疗,使得意外情况和医疗风险的发生率降低。据部分文献资料研究表明第III类患者中的25%人易在等候期间发生高危情况[3]。分诊护士要对此类候诊患者密切关注。在目前医疗资源有限,就诊人数颇多的情况下,为保障患者得到及时就诊,确有实行急诊分诊标准的必要性。

5.2标准性的分诊制度对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有积极作用

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涉及两个特征:程序性和个人特性。其中程序性是指提供护理技术的质量的方法和程序[4]。那么建立标准化,文字化的分诊标准是提高急诊优质护理服务的最好方法。从我科反馈的患者满意度调查来看,标准化的分诊使得患者的满意度的到很大提高。从优质护理服务的另一个特点个人特性来讲,有一点是识别病人的需要,标准化的分诊内容就是提前识别病人的需要,减少病人的等候时间。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急诊救治水平.中国急救医学,2000,20(2);122.

[2]孙红,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7,7.

[3]徐腾达,于学忠.国际急诊医学发展现状.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4);1439.

[4]曹桂英,浅析优质护理服务理念,黑龙江医学,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