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治疗湿疹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中成药治疗湿疹探讨

高继光

高继光(吉林省东丰县中医院皮肤科136300)

【中图分类号】R24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6-0298-01

【摘要】介绍中成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经验。将湿疹辩证分七型:风热相搏型、湿热内蕴型、风湿郁阻型、脾虚湿盛型、气阴两伤型、气血瘀滞型,并根据辨证分型应用中成药进行治疗。

【关键词】中成药湿疹辨证分型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皮损多形性,常常反复发作,病程可迁延数月或数年,经久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上西医多采用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明显控制症状,但存在对药物有依赖性,停药后易于复发,长期应用副作用明显。中医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治疗,能够有效针对个体患者的自身体质、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性格特点等进行调整和治疗,相对具有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毒副作用小等优势。但大多数患者会因为口服中药汤剂口感差、煎药麻烦、出门携带不便等因素而放弃中医药治疗。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成药不断面市。中成药改善了传统中药汤剂的缺点,且也能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辨证用药,已经逐渐被广大患者接受和青睐。现将中成药辨证分型治疗湿疹经验介绍如下。

1辨证分型

1.1风热相搏型

病因病机:风热袭表,客于肌肤而发疹。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具有向上、向外的特性,皮损好发上部。临床表现:发病迅速,身起红色丘疱疹,好发于身体的上半部,渗出较少,剧烈瘙痒,昼轻夜重,常抓破流血。伴有口干思饮,小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见于急性头面部湿疹。治疗原则:疏风清热止痒。常用中成药:银翘解毒丸、防风通圣丸、消风止痒冲剂、荨麻疹丸。用法用量:一般2-3次/d,1-2丸(袋)/次,饭前服用为好,连续服用2-4周。

1.2湿热内蕴型

病因病机:湿热相合,蕴结于体内,浸淫肌肤而成疮。临床表现:起病急,皮肤起红斑水疱,焮热作痒,滋水浸淫,或糜烂结痂。[2]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见于急性湿疹、自身敏感性湿疹。治疗原则:利湿清热。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一清胶囊、湿毒清胶囊、二妙丸、黄柏胶囊、金鸡胶囊。用法用量:一般2-3次/d,1-2丸(袋)/次,饭后服用为好,连续服用1-2个月。

1.3风湿郁阻型

病因病机:感受湿邪或湿热内蕴,复受风邪,充于腠理皮肤而发为本证。临床表现:皮损为丘疱疹、水疱或丘疹,颜色淡红,可见渗出,结痂,瘙痒不止。舌质红,苔腻,脉濡或滑。本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汗疱疹、异位性皮炎。治疗原则:祛风胜湿。常用中成药:荆防败毒丸、肤痒颗粒。用法用量:一般2-3次/d,1-2丸(袋)/次,饭后服用为好,连续服用1-2个月。

1.4血热风盛型

病因病机:情志所伤,五志不遂则生热化火,热入血分血热生风。临床表现:症见身起红丘疹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瘙痒,抓痕累累,夜间为甚。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治疗原则: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常用中成药:消风导赤散、皮肤病血毒丸、当归苦参丸。用法用量:一般2-3次/d,1-2丸(袋)/次,饭前服用为好,连续服用2-3个月。

1.5脾虚湿盛型

病因病机:素体脾胃虚弱,或过失辛辣厚味腥发动风之物,生湿化热,以致脾为湿热所困,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泛于肌肤。临床表现:身体多发丘疱疹,颜色黯淡,渗液清稀,或有淡黄色结痂,反复不愈。伴有脘腹胀满,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滑。本型多见于异位性皮炎、婴儿湿疹、亚急性湿疹。治疗原则:健脾除湿。常用中成药:胃苓丸、参苓白术散。用法用量:一般2-3次/d,1-2丸(袋)/次,饭前服用为好,连续服用2-3个月。

1.6气阴两伤型

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肌肉皮肤失去荣养;或后天不足,营卫不固风湿热之邪留滞于体内,郁久化火伤阴,导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临床表现:皮损呈浸润性肥厚性斑片,色泽黯淡,瘙痒不止,肌肤干燥,粗糙,抓痕累累,伴有面色晄白,口干思饮,舌淡或红,舌苔少或光,脉细弱。多见于异位性皮炎,慢性湿疹。治疗原则:滋阴除湿。常用中成药:人参归脾丸、八珍冲剂。用法用量:一般2-3次/d,1-2丸(袋)/次,饭前服用为好,连续服用2-3个月。

1.7气血瘀滞型

病因病机:久病不愈,气血不足,经脉失养,不能荣养肌肤或外邪久居,客阻经脉,瘀滞皮肤而皮损久发不愈。临床表现:皮损色黯肥厚、色素沉着。甚则肌肤甲错,伴有面色晦黯,女子月经不调,经期腹痛。舌质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本型多见于慢性湿疹,异位性皮炎。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祛风常用中成药:大黄蜇虫丸、血府逐瘀丸。用法用量:一般2-3次/d,1-2丸(袋)/次,饭前服用为好,连续服用2-3个月。

2小结

中医所谓之浸淫疮、祸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湿疡等均属于西医的湿疹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常因饮食失节、醇酒厚味,或辛辣香燥、腥发刺激及动风之品,损伤脾胃,脾失健运,中焦失司,湿热内蕴,又外感风湿热邪,两邪相搏,淫于肌肤。或因身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在临床辨证治疗中,大部分患者只要正确辩证,按型用药,一般都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湿疹虽然病因、病机并不复杂,但是风、湿、热、毒、虚实之间往往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或多个证型兼杂,此时可几种药物合并应用;有些患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会有证型的变化,可根据证型的变化而变换用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要对病人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嘱病人适寒暑、慎起居、节饮食,尽量隔离致敏源,忌食辛辣发物,避免皮肤刺激,以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降低湿疹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1-415.

[2]白彦萍.湿疹的中医诊治.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