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浅析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吴燕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铜陵244000)

【摘要】目的:对于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进行研究。方法:收集我科室行静脉输液的病人共120例进行研究。然后把他们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实验组病人在经过有关输液外渗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后,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对于行静脉输液的病人,采取有关输液外渗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为推广。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312-02

在输液过程中药物漏出或者渗入到皮下组织被称为静脉输液外渗(INFUSIONLEAKAGE)。目前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就是静脉输液,而病人的血管特性、药物的特性以及病人配合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和外渗有关。如果出现外渗,病人会出现疼痛、肿胀,严重者会引起医疗纠纷。以下为药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进展:??????????????????????????????????????????????????????????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室行静脉输液的病人共12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他们的年龄在14~68岁之间,平均为40岁。然后把他们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病人给予有关输液外渗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则给予通常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穿刺部位以及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病人给予有关输液外渗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则给予通常的护理措施。

(1)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操作水平,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在一条血管上多次进行重复穿刺,以免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于血管的选择,要尽量选择前臂或较粗大的静脉,不要选择腕部掌侧、手(足)背的静脉。如果病人的皮肤出现破损情况,应该避免在此处进行穿刺,防止药液从破损处外渗。

(2)高度重视容易发生外渗的人群:对于肥胖、高龄、婴幼儿、长期静脉输液以及有血管疾病的病人要谨慎选择血管。

(3)认真做好血管的评估和选择:对病人输液前要全面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是否有血管疾病。输注时应该尽量选择靠近心脏端和管腔大的血管,避免对其他部位造成永久性损伤。

(4)静脉通道的建立:对于输注起泡型化疗药和血管活性药物时,首先要建立静脉通道,用生理盐水穿刺成功后再输注药物。对于需要多次输入刺激性药液的病人要建立深静脉,避免在一条浅静脉上长时间输液。输液完毕后,先使用10MLNS进行冲管,封管使用稀释的肝素液[3]。

(5)正确的固定:用输液贴妥善固定穿刺针头的针柄,然后用贴膜完全覆盖进针部位,其余部分固定在贴膜旁侧,切忌进行牵拉。

(6)家属及病人宣教:病人在输液时要嘱咐其尽量减少活动,同时指导病人及其家属严密注意输注部位,一旦出现疼痛、肿胀要立即通知医生。还要指导病人学会自我观察,提高药液外渗的意识。

(7)密切观察:对于输注高渗药物、化疗药物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病人,要密切注意其血管情况,一旦出现红、肿、疼痛等表现要立即停止,同时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通常可以静脉注射肝素加NS或直接用NS,切忌使用细胞毒性药液来检查静脉是否通畅。

2.结果

实验组病人在经过有关输液外渗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后,其局部消肿时间、组织坏死率、感染率以及治疗满意度均大大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具体结果如表所示:

表,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局部消肿时间(H)局部感染

实验组606.38±3.030

对照组609.49±4.361(10.0)

P<0.05<0.05

3.讨论

3.1药液外渗的原因:

(1)药物理化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本身以及药物浓度过高等因素,其中主要的是药物的渗透压、药物酸碱度、药物浓度以及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造成的影响。最常导致渗透性损伤的血管收缩药有以下几种: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可拉明;还要一些带钾离子的药液以及氯化钙和葡萄糖酸钙溶液。此外,造成药物外渗的其他因素还有20%甘露醇、50%葡萄糖注射液和一些抗肿瘤药(主要有匹夫平、5-氟脲嘧啶、氨甲喋呤、阿霉素、长春新碱等。)

(2)机械性因素:医护人员静脉血管选择不当加之穿刺技术不高以及给药方法不当,拔针后未准确告之家属按压针眼的操作方法。此外,家长由于小儿输液时间较长而缺乏耐心和护理经验以及小儿情绪不好,好动等容易发生外渗等.病人出现机械损伤的因素多数是由于医务工作者没有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他们通常会进行多次穿刺,并且只是单次给药,所以就破坏了血管的完整性;还有就是有些医务工作者为病人进行穿刺时选择了错误的血管,特别是病人很容易出现躁动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妥善固定针头,并且穿刺结束后造成病人错误地按压其穿刺部位;医务工作者判断错误,留置针大小与病人的血管粗细不符,这就导致留置针对血管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身体的组织会逐渐出现缺血缺氧现象,从而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特别是在病人的肢端末梢容易出现,例如足背、手背以及内踝处,从而引起循环不良,造成药物外渗。

(3)血管因素:病人本身就有微循环障碍,主要包括脱水、失血甚至休克等临床表现,严重者会造成病人的血管塌陷,从而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提高了药物外渗的可能性。静脉炎:由于病人的血管有炎症,这会进一步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更容易引起药液外渗。血管硬化:老年人容易出现血管硬化,加上血管的各种慢性炎症需要进行反复穿刺,这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硬化的程度,从而增加了药液外渗的概率。一些血管处于身体活动度大的部位,如关节及关节附近,容易出现药液外渗。由于病人的血管出现弯曲,并且充盈不完全,加上病人配合度差,特别是一些容易滑动并且位置浅的静脉,出现药液外渗的可能性大。一旦发生药液外渗,外渗部位就会发生急性炎症病变,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改变,严重者出现血细胞粘附浸润,从而引起细胞损害。此外,由于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也会对药液外渗造成影响。医务工作者在进行穿刺操作时,如果选择了较细的静脉,由于此类血管的内壁较薄,不能够承受推药液时产生的压力,如果操作失误很容易引起药物外渗。如果第一次穿刺失败,不建议继续使用同一根血管进行第二次穿刺,避免药液从未愈合的针眼处发生外渗。

(4)病人本身因素:由于小儿比较小、较细、不宜可见,血管壁薄、滑且有较好的弹性,使得回血较慢。由于小儿输液时间往往较长,小儿不能保持长时间的安静,易躁动造成穿刺位置不易固定,哭吵不配合,对于腹泻儿,皮肤弹性差,从而影响静脉穿刺效果,增加了穿刺的难度[3]。病人在输液完毕后没有小心保护输液部位,过多活动而引起针头穿过对侧血管壁,导致药液渗入肌层;或者针头脱出血管外,表皮层有药液渗出,出现隆起。

3.2小结

对于进行静脉输液的病人,应该积极按照三部曲进行治疗,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并且在住院期间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此外,医护人员还应该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控制好药物输注的速度、浓度以及酸碱度,同时全面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防止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从而有效降低药液外渗的发生概率以及提高临床治疗满意度。对于已出现外渗的病人,要积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病情加重,从而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总之,对静脉输液的病人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陈水茹,魏小强,小儿静脉输液外渗预防措施慢性病学杂志2014,45(37)102-105.

[2]王秀芳.50%硫酸镁溶液联合喜疗妥霜剂缓解输液外渗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52(16):70-72.

[3]韩桂珍.早产儿应用脂肪乳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3,33(5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