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思路

郑建忠

郑建忠陕西省洋县书院中学72330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基于这个指导精神,教师要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和理解数学,不仅为学生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更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推波助澜”的动力。那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哪些途径?

关键词:主动学习问题情境创设设计

情境是一种信息载体,或者说,情境可以被视为人的认知活动的信息来源。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问题处在学生的学习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推动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就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路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旧瓶装新酒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时,新知和旧知联系较为紧密时,用复习旧知识来创设导入新课的问题情境,从而达到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二、生活问题激趣创境

《数学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一架梯子,靠在墙上,太陡、太直都不安全,“陡”不“陡”就是梯子长度和梯子的影子这两条“边”的比的大小,这个“比”的大小就是数学的学问。伴随着思考和讨论,渐渐地引入“正切”概念。梯子“陡”不“陡”是生活情境,研究三角函数从这里开始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好。

三、剖析解题过程创境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特别是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大家都认为是很简单的问题中提炼出难以察觉的细节,往往起到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效果。例如《中位数和众数》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数据误导”问题进行引入: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学习委员统计出全班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78分、全班平均分77分,78>77,所以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婷婷说法准确吗?从平均数的角度似乎婷婷说的是“实话”,但她的描述实际是不准确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大家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反思中……

四、创造灵活、多边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生成性而不是预设性的问题,教师要灵活地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即兴设计问题情境,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快速做出判断,把握关键所在,然后通过重复、追问、更正、启发、评价等手段,逐步引导学生向更新领域、更深层次去思考、去探索;同时也创造一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或由其他同学帮他解决问题,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充当老师,以营造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对新学的知识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巩固。

五、在总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教学即将结束的总结是对整节课教学的回顾、提高和升华。良好的总结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且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伏笔。教师除了问学生:“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应注意些什么”之外,还要善于问学生:“你还有什么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有疑问解决不了的,可以放到课后或下节课完成。对于本节课可能还不是透彻解决的难点,教师可以来个画龙点睛之笔,帮助学生高质量完成整节课的学习。

如学《平方根》一节,在最后追问了这么几个问题:

(1)什么是平方根?怎么表示?平方根有什么特点?你还有什么疑问?

(2)怎样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你还有什么困难?

(3)为什么要引入平方根?你还碰到过哪些觉得数不够用的问题?

这里的(1)(2)两个问题是对整节课的总结和提高,第(3)个问题既是对本课内容的反思、拓展,也是给下节课“立方根”的引入做出铺垫。

总之,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探究新知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