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46例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针灸治疗46例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

冯燕

(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针灸科;重庆400050)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针灸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将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PSQI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组PSQI量表评分比较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PSQI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治疗失眠症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针灸;失眠症;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5-0064-02

失眠症主要是由心理或社会等方面的压力间接导致的,临床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失眠多梦,夜间惊醒,易怒,烦躁,健忘等症,失眠症患病率极高,睡眠质量的下降严重危机人类的健康安全[1]。治疗失眠症较为常见的方式采用的是西药治疗,但长期服用不仅会产生副作用,还可能会使患者耐药性增加,使得治疗效果不佳[2]。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针灸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取得满意效果,现做如下分析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医院收治的4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23例。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38.2±3.9)岁,病程3.9~40.3个月,平均病程(29.1±5.5)个月;观察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37.3±3.5)岁,病程3.5~40个月,平均病程(28.6±5.1)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准入指标:所有患者均符合对失眠症的诊断标准,病程≥3个月,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详细了解本研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指标:患者合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重大器官疾病、全身系统性疾病等原发性疾病,6个月内有服用治疗失眠症的其他类型药物,患有严重精神性疾病,女性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每日睡前0.5h口服安眠药,第1d~第3d剂量为2mg,第4~第8d剂量增加为2.5mg,第9~第14d剂量增加为3.5mg,第15~第21d剂量增加为3.5mg,第22d开始剂量增至5mg,持续服用30d。观察组采取针灸治疗的方式,针灸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针刺穴位依次取穴:安眠(平补平泻)、四神聪(补法)、神门(补法)、三阴交(补法)和中脘(补法);若患者肝火郁结则配穴取行间(泻法)、侠溪(泻法);若患者痰热扰心则配穴取丰隆(泻法)、内庭(泻法);若患者脾胃气虚则配穴取内关(补法)、脾腧(补法)、天枢(补法)、气海(补法)、胃腧(补法);若患者心胆虚怯配穴取心腧(补法)、胆腧(补法)。每隔3天针灸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评分,PSQI量表共23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别计入0、1、2、3分,总分为每个项目所得分数的和,分数越高提示睡眠治疗越差。

1.3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进行西医诊断:患者存在明显睡眠障碍,症状表现为难以入睡,浅眠、易醒、早醒,醒后难以再睡,疲乏感较强,白天倦怠,活动能力下降,并引发社会功能下降;患者症状表现频发,或间隔2~3d出现1次,并持续发生≥30d。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和《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综合进行中医诊断:患者有入睡困难,易惊醒、睡后不稳、醒后入睡障碍,晨间早醒,白昼昏沉,平均水平≤5.5h,常伴头晕、头痛、心悸、多梦、健忘等,存在长期反复发作。

1.4疗效判定

参考PSQI量表评分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本组调查研究进行疗效标准判定:①显效,PSQI量表评分减分率≥61%,睡眠障碍症状有明显缓解和改善,或完全恢复正常睡眠水平,睡眠时间增加至7h以上,夜间不易惊醒,白天精力旺盛;②有效,PSQI量表评分减分率在30%~60%,睡眠障碍症状有所缓解,睡眠时间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增加时间≤2.5h,并维持在6.5左右,夜间偶有惊醒,白天精力尚可;③无效,PSQI量表评分减分率<29%,睡眠障碍症状无缓解或更恶化,睡眠时间减少,白天无精力。PSQI评分治疗后减分率=(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100%;总有效率=(显效例+有效例)/总病例*100%。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和分析,所有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有计数数据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中,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讨论

针灸治疗失眠症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式,罗本华[3]从不同观察指标综述针灸治疗失眠症的基础研究进展中指出,针灸的治疗方法具有多样性,能对人的神经行为、睡眠机制进行改善,虽然依旧有一些不足,但相较与西方药物助眠有较高的临床适用性。中医在辨治失眠症的疾病中将失眠症分为肝火郁结、痰热扰心、脾胃气虚、心胆虚怯等几种证型,在针灸实际应用中多取太阳膀胱经、任督两脉、足少阳胆经等穴位,能有效的起到通经舒络的效果,缓解失眠的症状。本组调查中观察组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远高出对照组39.1%,治疗后的PSQI量表评分也较对照组更低。由此可见,针灸治疗针对失眠症有较高的临床适用性,具有广泛地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艳,李萍,文琪琦,等.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6(07):768-772.

[2]刘亚健,刘跃光.失眠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5(05):56-58.

[3]罗本华.从不同观察指标综述针灸治疗失眠症的基础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4(12):972-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