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73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73例临床分析

陈柳林吴惠凤李繁孙捷莫景雄廖存章

陈柳林吴惠凤李繁孙捷莫景雄廖存章(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542899)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胸部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认知水平。方法回顾分析73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胸部CT影像学特点。结果73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中,30例发热(41.1%),气紧61例(83.6%),咳嗽45例(61.6%),胸痛9例(12.3%),心悸46例(63%),消瘦70例(95.6%),头痛43例(58.9%),腹泻6例(8.2%),口腔白苔样物24例(32.9%),肺部闻及干湿性啰音27例(37%),淋巴结肿大32例(43.8%)。胸部CT影像学表现弥漫性大致对称性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45例(61.6%),局部树枝样挂霜样改变影4例(5.5%),局部浓雾状改变影18例(24.7%),局部斑片状密度增高影6例(8.2%)。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64例(87.7%),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0个/微升37例(50.7%),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个∕微升69例(94.5%),CD4+T淋巴细胞计数大于200个∕微升4例(5.5%)。白细胞计数升高10例(13.7%),白细胞计数降低63例(86.3%),贫血68例(93.2%),肝功能损害14例(19.2%)。结论对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个∕微升的艾滋病患者,当临床出现气紧、咳嗽、发热、低氧血症等表现时,结合胸部CT弥漫性大致对称性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局部浓雾状改变影等病灶,可高度提示存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可能,建议及早按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给予治疗,以争取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

【关键词】艾滋病肺孢子菌肺炎胸部CT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是由艾滋病患者感染肺孢子菌引起,是艾滋病的指征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达85%,且是60%艾滋病患者确诊时的指征性疾病[1]。肺孢子菌肺炎多发生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mm3的艾滋病病人[2],其诊断主要依靠综合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学等临床资料。下面就我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以探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胸部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认知水平。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0年06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共收治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病例73例,其中男48例(65.8%),女25例(34.2%),年龄22~57岁之间,平均37岁。已婚41例(56.2%),未婚32例(43.8%)。农村户口56例(76.7%),城镇户口17例(23.3%)。

1.2诊断方法:所有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均经贺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免疫印迹法确认,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则依据《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1年):①隐匿或亚急性起病,干咳,气短和活动后加重,可有发热,紫绀,严重者发生呼吸窘迫。②肺部阳性体征少,或闻及少量散在干湿性啰音。③胸部X线可见双肺自肺门开始的弥漫性网状结节样间质病变,有时呈毛玻璃状阴影。④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

1.3临床表现73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中,30例发热(41.1%),气紧61例(83.6%),咳嗽45例(61.6%),胸痛9例(12.3%),心悸46例(63%),消瘦70例(95.6%),头痛43例(58.9%),腹泻6例(8.2%),口腔白苔样物24例(32.9%),肺部闻及干湿性啰音27例(37%),淋巴结肿大32例(43.8%)。

1.4胸部影像学表现弥漫性大致对称性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45例(61.6%),局部树枝样挂霜样改变影4例(5.5%),局部浓雾状改变影18例(24.7%),局部斑片状密度增高影6例(8.2%)。

1.5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64例(87.7%),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0个/微升37例(50.7%),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个∕微升69例(94.5%),CD4+T淋巴细胞计数大于200个∕微升4例(5.5%)。白细胞计数升高10例(13.7%),白细胞计数降低63例(86.3%),贫血68例(93.2%),肝功能损害14例(19.2%)。

1.6治疗及结果临床药物治疗:(1)复方磺胺甲噁唑片联合克林霉素静滴,并尽早给予HAART方案抗病毒治疗以重建免疫功能。(2)重度患者予短期应用激素以缓解气紧症状,其它吸氧、免疫调节、平喘、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复查胸部CT,2周后5例(6.8%)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肺部病灶较前吸收好转,66例(90.4%)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肺部病灶无好转,死亡病例2例(2.7%);4周后56例(78.8%)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肺部病灶较前吸收好转,11例(15.5%)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肺部病灶无好转,死亡病例6例(8.5%)。

2讨论

肺孢子菌为真核单细胞生物,兼具原虫及酵母菌的特征,可引起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3]。肺孢子菌引起艾滋病患者肺间质性损害,在本组73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胸部CT影像中弥漫性大致对称性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45例(61.6%),为肺间质性病变表现,也说明了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胸部CT影像学具有其典型特征,肺间质的弥漫性病变使得肺换气功能明显受阻,临床通过单纯高浓度吸氧常难短期收到明显疗效,部分重度患者往往需要机械通气以控制病情[4]。而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胸部CT示局部浓雾状改变影也高达18例(24.7%),注意与合并真菌性肺炎的云雾状改变等鉴别。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于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5]。对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个∕微升的艾滋病患者,当临床出现气紧、咳嗽、发热、低氧血症等表现时,结合胸部CT弥漫性大致对称性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局部浓雾状改变影等病灶,可高度提示存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可能,建议及早按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给予治疗,以争取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本组研究病例均使用方磺胺甲噁唑片联合克林霉素静滴抗肺孢子菌治疗,经治疗,4周后复查胸部CT示病灶控制吸收达56例(78.8%),此部分患者气紧、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临床上应用胸部CT确实有助于观察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王焕玲,李太生等.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22例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9):652-654.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2):137—138.

[3]陈晔锋,周建英.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10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36(8):640-643.

[4]《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06:43-45.

[5]宋留存,赵慧敏,王雪伟,李富建.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CT表现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