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船舶修理工艺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大型船舶修理工艺特点

张磊

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由于大型船舶长期处于运行状态,船舶相关设备会慢慢出现损耗,故障等问题,因此船舶设备在使用一段年限后,需要及时采用合理有效的维修工艺进行相关的维修保养,使船舶长期处于合理的运行状态。本文中主要对大型船舶设备的维修工艺特点,维修工艺进行相关说明,总结。

关键词:大型船舶;修理工艺;特点

中图分类号:U67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大型船舶由于船体庞大,维修过程中比较复杂,为了掌握设备的维修工艺,就需要对相关工艺进行了解研究。下列文章中,主要描述了船舶设备维修工艺特点。方便维修人员在遇见设备故障时,了解问题所在,知道如何采用合适的工艺进行相关维修,从而保证船舶的维修质量。

1舵杆维修和舵叶维修

当大型船舶出现舵杆和舵叶需要维修保养时。由于舵叶,舵杆拆卸,吊运复杂,占坞时间久等因数。在设备不出现重大故障无需拆卸时可采用现场维修方法。现场维修有着时间短,效率高等优点。该维修工艺中舵杆的维修主要工作难点是在修复过程中时候,现场维修人员需保证舵机法兰保持平整度的同时,需保证舵杆的同轴度。维修过程中同轴度的检测不能够出现重大偏差。舵叶的维修工艺步骤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初步检查工作,这个检查主要目标是看舵叶是否有裂痕出现;第二个步骤是设备检测工作,对检测阶段中发现舵叶裂痕进行测绘确定具体维修的区域;第三个步骤是维修工作,大体包括堆焊和打磨。同时一般情况下舵叶和法兰结合面会有腐蚀情况,也需对这些区域进行修复;第四个步骤是修复后的检验检查工作。该工作包括焊缝的检测,舵系预装同轴度拉线检测等。

当船舶运行年代较久,舵叶、舵杆磨损严重,这时需将设备拆卸运输到车间进行维修保养。在车间的维修保养工作的要点如下:

1.1舵杆和舵叶的维修要点

舵杆、舵叶的维修要点中主要有在以下五个方面:(1)舵叶在维修的过程中,要把它放置在水平地方,同时保证它放置水平性,在放置过程中需要确保放置支撑的稳定性,这些是在维修舵杆和舵叶的前提。为了实现舵杆预装顺利,需要在舵叶法兰一侧预留足够的空间。(2)重点检查部位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法兰截面、轴颈和键槽,在对这三个部位检查过程中如果出现裂纹情况,要进行及时的处理,这个部位的不及时处理,会对以后工作造成很多影响。在重点检查项目中,除了上面三个以外,还要对法兰平面腐蚀情况做重点检查工作。检查过程中,不管法兰出现腐蚀情况轻重,都需要做打磨工作,打磨工作开展主要是为了实现在修补部位使用的堆焊厚度进行测量。(3)打磨工作完成以后,才可以开展下一步工作,这个工作也就是堆焊施工。在使用的堆焊施工中使用的是二氧化碳保护焊。(4)堆焊工艺完成以后,还需使用检测的方法来判断施工质量,主要使用的方法是渗透法。做好这个检测工作以后,还需要使用平台着色法来检查法兰平面度是否标准,如果还是存在有高点部位,采用继续打磨工艺,直到达到标准为准。(5)舵叶和舵杆进行焊接修补时,还要注意有些材料是铸钢件的话,必须进行预热,温度要达到400℃左右。

1.2舵杆和舵叶预装拉线检查要点

这个工艺中,检查要点也有着四个方面:(1)将舵杆向着舵叶预装,预装过程中要把所有的螺栓拧紧,在这道工艺中有着一个注意点,使用紧固的螺栓要求是原装,而且不能够少于四条。(2)检查法兰周边缝隙闭合程度,一般使用塞尺检查,要求塞尺直径在0.05毫米。在检查缝隙中要求缝隙深度不可以大于1425毫米,局部塞入深度不能大于54毫米。(3)分别以下舵销和舵杆上舵承处轴颈中心线为基准,在舵杆和舵叶的纵横方向分别拉出一条和舵叶回旋中心线平行的钢丝拉线。(4)使用这两条拉线为基准,分别对舵销纵向和横向两根拉线同轴度偏差进行检查。但是在对这项进行检查过程中有着注意事项,也就是测量横向轴度偏差时,要注意钢丝绳在拉引过程中自身重量会产出扰度值,计算时要注意把扰度值扣除。

2船舶轴系的拆卸更换工艺

大型船舶在维修时,会遇见船舶轴系的拆卸,维修更换等情况。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也是船舶修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船舶修理中轴系维修工程和新船舶安装这样的轴系有很多区别,在这种区别上最为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操作中参考基线变化不同;还有一个是操作平台不相同。新建船舶在操作平台是船坞,这样平台上操作船体和船底的基准线都比较明显。然而在维修船舶中,主要是在浮动船坞上进行操作,而且在维修船舶上,是经过常年使用,船体会有着很多改变或者是变形,造成的后果是船体基线不能够准确寻找,因此在维修过程中需要重新寻找基准线,而且在施工中还要根据船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现场确定施工工艺。在这些工艺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安装轴系部件工艺,新增轴系要对轴系拉线测量,还要对尾轴管镗孔测量,这样就可以确定新增中心情况;(2)新增轴系在完成以后要做试航测试工作,主要是在试航中检查轴系的震动状态,而且在试航过程中还要检测轴承的温度。

3机舱船底板换新工艺

大型船只海损事故中对船底板损坏以及船舶运行年代久远船板腐蚀严重已不满足结构强度要求。为保证船舶的运行安全需更换相关区域的船底板。这种情况下会使用到船底钢板换新控制维修工艺。船只在船底板出现了损坏,需要检测和维修时需将船只拖回到船坞以后才可以展开相关工作。根据船型需要,在船坞中布置均匀合理的坞敦,船只在进入船坞,定位以后,受损船只将合理的放置在这些坞敦上,合理的坞墩设置是能让船舶底部各个区域受力均衡,可以有效防止因为船体的受力不均衡出现二次变形问题。同时为接下来的相关区域部位船底钢板的更换提供合理的操作空间。还有破损区域底部钢板挖补修理时,必须注意加装临时固定支撑,防止外板更换过程中船只发生倾斜。并且在挖补修理之前应当在浮态下做好原始外板数据的测绘,校核工作。在底板的换板过程中可以分时间段测量相关数据进行比对,保证外板线型的合理性。

船体放置在准备好的船敦时,可能出现船底受损部位正好在坞敦上,这种情况出现以后,要对这些部位的坞敦拆除以后再进行维修,对于需要对船控制实现维修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也就是需要拆除的坞敦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对船实现控制。如果在维修的过程中,需要拆除的坞敦数量是小于五,就不需要使用控制船体来实现维修;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出现需要连续拆除五个坞敦,这种情况就需要控制船体来实现维修。如果在超过五个需要拆除的坞敦中不进行船体的控制来实现维修,就会导致以下这些问题的出现:船体发生变形;机舱船底发生大面积变形;船只轴系位置变化;船体轴系负荷增加,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船舶在受损面积较大时,可以才用区域修理法来进行维修。修理方法是在拆除一部分需要修理的坞敦,进行修理完成以后,再更新重新顶紧,然后再进行其他部位拆除维修。针对区域维修情况,可以采用两种维修方法:(1)简易的小平台利用,把这样的平台放置在顶紧部位,平台在放置过程中需要和船底保持一定的距离,要求距离在100毫米,在使用木楔子使其和船体顶紧,使用这种方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在坞敦的承受力上大约在200吨左右,但是使用木楔子,承受力只有20吨左右,因此这样的维修方法只是使用在一些非机舱区域的船低维修中;(2)液压式坞敦的使用,这种坞敦其实就是一种巨大的千斤顶,使用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但是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成本太高,对于船只维修来讲有一定的不合时宜;而且使用的液压油,有着漏油情况发生,不利于环保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船舶在受损面积较大时,可以采用区域修理法来进行维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型船舶的维修中,常用工艺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些包括了:舵杆维修和舵叶维修;改装船只中的轴系维修更换的工艺;船底区域钢板换新控制工艺。做好上述三个方面的维修工艺,可大大缩短了船舶的维修周期,提供船舶维修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忠伟.大型船舶修理工艺的主要特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08):92-93.

[2]潘康.大型船舶修理工艺的主要特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