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材料写作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巧用材料写作文

唐晓波

唐晓波

(四川省绵竹中学绵竹618200)

高中学生学业任务繁重,缺乏足够的课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积累作文素材,在作文写作中常常感到缺少材料的支撑,作文言之无物,空洞乏味。其实,作文材料的积累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本身就在不自觉地进行着作文素材的积累,。只是,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运用。为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已知材料,提高作文水平,笔者在逐渐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利用好教材素材,并且在此基础上广泛联系,拓展材料范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笔者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采用教材,移花接木

我们的语文教材涉及生活历史的方方面面,有很多内容都具有典型的意义。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就能够有效地解决作文材料匮乏的问题。

1.引用教材中涉及的事例

事实论据是作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可以运用于作文的事实论据。学生只需要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就能够结合作文的要求,运用课文中的材料进行正确的论证。例如,高考作文“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中,有一位考生就运用了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材料:

古时,齐威王曾一度沉迷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以致人民怨声载道。一日,有一大臣对他说:“我们齐国有一只大鸟,异常美丽,但它既不叫也不飞,整日无所事事,,甚是可惜。”齐威王立即领会到了大臣的话中之意,答道:“此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从此,齐威王开始躬身朝政,日理万机,使齐国国力蒸蒸日上。不久,齐威王又听取邹忌之谏,广开言路,下令“群辰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终于革除朝政诸多弊端,使齐国“战胜于朝廷”。齐威王正是在相信自己的同时,又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才建立了让历史永记的功勋。

作者正是在简单叙述课文材料的基础上,抓住事理的辩证关系,在最末进行总结,与作文题目的要求紧密联系起来。

2、采用教材中的诗词名句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古代或现代的优秀作品,在语言上都有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其中有的句子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具有了超过文字本身的神奇魅力。在学生作文中,适当引用教材中的名句名言,既可以表现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又可以充当作文中的理论论据,使作文文采斐然。例如,一位考生在作文中写到:

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感叹于秦始皇的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敬畏于屈子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亦一种不变的情怀,正是这种本色,铸就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但每个人又有站在自己对面的时候。“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为何会在沈园的颓墙上写下带血的字迹——“莫!莫!莫!”再坚强的性格也抵不住情思的纠结,始终有其脆弱的一面啊!“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闺阁种以泪洗面的李清照,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吟唱;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东坡居士,却也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哀叹。

二、多方联系,拓展范围

在灵活运用教材中的作文素材之外,我们还要意识到作文材料应该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单一的材料运用会使作文材料不够丰富,导致作文说服力不强。因此,我们也应该教会学生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积极展开联想,寻找相关材料,使作文内容丰富,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纵向联系,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寻找类似的材料,在时间上拓展。

例如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分别写到了三个材料:“不受嗟来之食的乞丐”“文天祥”“闻一多”。在不同的时代,这三个人都表现出了自身不可侵犯的尊严,体现出了中国人的骨气与生俱来,历史悠久。

时间上的纵向联系比较容易把握,但是在写作中,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材料的时间顺序安排,或从古到今,或从今到古,按照历史进程安排好材料。

2.横向联系,在中外不同的地域寻找类似的材料,在空间上拓展。

例如高考作文“留给明天”,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达尔文在少年时代记忆力很差,50岁却写出了不朽名著《物种起源》;数学家巴伯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曾当众被老师数落成“两个没出息的人”,最终班里只有这两人名声显赫;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宗室之争,使忽必烈无比勇毅;辅臣之欺,令康熙更显从容。

曾经失落,锲而不舍,千锤百炼,终成大器。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留给明天一个成功。

文中广泛运用中外材料,对事实进行概括列举,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横向联系时,要把握好文章的空间顺序,或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不要混乱。

3.正反联系,通过对比来突出重点,揭示本质。

例如作文“忘记与铭记”中,一位考生这样写道:

忘记是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彩车盛礼恭迎管仲的那份宽容;忘记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箭南山”的那份淡定;忘记是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那份洒脱;忘记更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那份旷达!

……

铭记是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那份感恩戴德;铭记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那份誓言;铭记是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那份忠心;铭记更是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那份凌云壮志!

列举实例,正反论证,既突出了重点,也在对比中揭示文章主旨,让作文丰富生动,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材料巧运用

面对深山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木匠在思考如何用它制作一张精美的桌子;画家在思考从哪个角度入画,才更能体现自然的美;植物学家在判断它的物种;环保工作者则在思考它的生态价值。对同一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因而可以运用在不同的话题作文中。

如教材中出现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由于小人谗言,被君王疏远并放逐。怀着报国无门的遗憾,他投江自尽。在作文中可以以上材料为基础,结合作文命题的要求,进行不同类型的写作。

语段一:2005年高考全国2卷“忘记与铭记”

屈原,他忘记了仇恨,忘记了污蔑,他记住了兰草的洁净与脱俗,于是在唱出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千古绝唱后投汨罗江,留下了一身清白。

语段二:2005年高考福建卷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着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又如刘翔,110米跨栏的世界冠军。他的胜利,为中国,也为亚洲获得了这个田径项目的第一个金牌,打破了这个项目上“亚洲人不能的冠军”的神话。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成为了学生作文的重要素材。我们来看这样两段文字。

文段一:作文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谁说黄种人不能得第一……亚洲飞龙刘翔激动陈词的时候,国人欢呼,世人闷胸。当鲜花与掌声拥来的时候,请看我们的中国帅哥那黝黑的脸,无须别的证据、证词。你我都已明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文段二:作文题“忘记与铭记”

刘翔之所以能迈越生命的的栅栏,站在荣誉的太年空上,是因为他忘记了训练过程中的伤痛与挫折,铭记了自己身系祖国的荣誉。

上面两个材料,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用以照应作文的题目,使之符合作文的要求。其实,对屈原、刘翔的事例,我们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更多的观点,用在更多不同的话题作文中。

可见,作文写作中,材料缺乏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主动联想,善于思考,在平常的材料中提炼出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