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异位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异位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郑思维1赵志国2陈华2吴菊生2

郑思维1赵志国2陈华2吴菊生2(1浙江温州市瓯海梧田郑思维诊所325000)(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外三科200000)

【中图分类号】R24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5-0410-02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异位性皮炎的疗效方法将门诊60例异位性皮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虚湿热型与血虚风燥型。采用健脾清热除湿法与滋阴养血润燥法治疗。结果治疗三个月后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5%与96%,半年后随访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0%与83%。结论中药辨证治疗异位性皮炎疗效好、效果稳定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使用。

【关键词】中药异位性皮炎脾虚湿热血虚风燥

异位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过敏性皮肤病,其家族常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病史,好发于青少年,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我们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治疗60例异位性皮炎患者,经临床观察,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31岁。最小10个月,15岁以下占41例;病程最长28年,最短2年半。有家族过敏病史者48例。皮疹发于面部者38例,兼发于四肢者40例,发于躯干、四肢者26例,发于臂、下肢者8例,播散型者3例。

1.2诊断及入选标准:西医诊断参照(1996年)Williams等提出的诊断标准[1],即皮肤瘙痒史加如下3条或3条以上:①2岁前发病;②哮喘或枯草热史;③全身皮肤干燥史;④屈侧受累史;⑤屈侧有可见皮炎。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西医诊断,伴有严重系统疾病者和入选前曾内服或外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抗组胺药物者不纳入观察。

1.3疗效标准:皮损状态评分标准:包括瘙痒程度、红斑、丘疹、渗液、糜烂、浸润及苔藓化干燥、苔藓样变等,按4级评分法进行评价。瘙痒程度:无痒感计为0分,轻度瘙痒计为1分,中度瘙痒(需要搔抓,搔抓后能缓解并持续一定时间)计为2分,重度瘙痒(瘙痒剧烈,完全不能耐受,需要频繁搔抓并影响到生活)计为3分。皮损程度:无计为0分,轻度计为1分,中度计为2分,重度计为3分。

2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湿疹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2],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瘙痒症状消失,总疗效率≥9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瘙痒明显减轻,95%>总疗效率≥70%;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瘙痒症状有所改善,70%≥总疗效率≥5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瘙痒未见减轻或临床症状反见恶化,总疗效率<50%。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疗效率=(治疗前分值-治疗后分值)&pide;(治疗前分值)×100。

3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发病时间、皮损和全身症候进行辨证分型,根本病机辨为气阴不足,具体又细分为以下两型:①脾虚湿热型(20例):一般病程较短,症见皮损糜烂,渗出较多,伴剧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养阴清热、健脾益气、燥湿泻火。药用银花,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熟地,生地,苦参,龙葵,生米仁,泽兰,泽泻,虎杖,当归,知母,党参,白术,紫草。②血虚风燥型(40例):一般病程较长,证见皮损干燥脱屑、粗糙肥厚,伴便干、纳差,舌苔薄白,脉细缓。治以养阴生血、健脾益气、养血润燥。药用党参,白术,荆芥,防风,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生地,熟地,玄参,麦冬,牡丹皮,赤芍,京三棱,莪术,当归,知母,苦参,虎杖,马齿苋。加减:舌红少苔,加银柴胡、地骨皮,皮疹发红或有渗出,加车前子、地肤子,发于颜面者加菊花12g,发于下肢者加黄柏10g,痒甚者加露蜂房、蝉衣,寐差者加珍珠母、灵磁石,胃纳不佳者加佩兰、藿香,病程长、皮损干燥脱屑者加薏苡仁。

以上方药剂量视儿童体重酌情加减,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口服,并用煎剩药汁外洗患处,3岁以下儿童单纯中药外洗,连续用3个月。治疗期间不内服和外用其他药物,并忌食鱼虾、牛羊肉等发物,用药3个月后观察疗效,并定期复诊,随访半年。

4结果

4.1两型异位性皮炎病例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变化情况(见表一)

4.2临床疗效(见表二)

4.3远期疗效(见表三)随访观察到半年时总有效率为83%,与表二结果对比相差不大,表明中医治疗的效果较稳定。

表一60例患者治疗前后平均症状体征评分变化:(x-±s)

表二异位性皮炎治疗3个月后疗效情况:例(%)

表三异位性皮炎随访观察到半年时疗效结果:例(%)

5讨论

异位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治疗属疑难病范畴,目前缺乏规范有效治疗。其中90%为儿童及青少年患者,长期反复发作的瘙痒、皮损是AD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AD的西医治疗以口服抗组胺药物及外用皮质激素为主,但副作用较大,易反复。AD相当于祖国医学的“四弯风”、“奶癣”,部分论著将其归入“湿疮”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禀赋不耐,先天气阴不足,后天失养,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感受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而急发;反复发作以致脾虚湿恋,肌肤失养,郁而化热,日久致血热生风。据此中医辨证多为气阴不足、脾虚湿热与气阴不足、血虚风燥两型。白术、薏苡仁、泽兰、泽泻健脾渗湿,马齿苋、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苦参清热散风、除湿止痒,荆芥、防风消风止痒;生地、玄参、麦冬滋阴润燥,当归、知母、赤芍凉血养血。诸药合参共收健脾益气、除湿清热,滋阴养血、润燥祛风之效。气阴两虚为本病之本,补阴益气之法贯穿各型之中。

现代药理学研究亦表明薏苡仁、白术等药有增强免疫功能及抗炎作用;泽泻可降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对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抑制作用[3];甘草中的甘草甜素能抑制靶细胞脱颗粒和组胺释放,甘草根及糖甙有对抗组织胺的作用从而起到抗过敏作用;同时小剂量的甘草甜素有类可的松样的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作用[4、5]。这些药理特性恰恰针对AD发病机理。

中医治疗异位性皮炎疗效较佳,该病病机复杂,缠绵难愈,故治疗应本着标本兼顾,内外并治的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原则。发病过程中,常因食腥发动风,辛辣炙博厚味而加剧或复发。故治疗时除了用药,平时的生活起居饮食等各方面都要精心调护,才能使其发作的程度减轻和次数减少。从本文疗效观察来看,运用中医辨证治疗AD具有疗效好、效果稳定且副作用小等优势,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现代皮肤病性病学》(第1版).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17~12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5~298.

[3]蔡永敏,任玉让,王黎.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88~190;426~433.

[4]杨柳,安靓.甘草的抗I型变态反应实验及应用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9):565.

[5]李铁民,梁再斌.甘草甜素免疫作用研究进展,中草药,1995;24(1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