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52例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观察

刘磊侯国欣韩文象张博

刘磊侯国欣韩文象张博(郑州人民医院周围血管介入科450000)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9-0219-02

【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观察,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及明胶海绵经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2006年4月—2011年5月在我科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肝血管瘤患者52例,有症状的肝血管瘤患者行肝动脉插管注入平阳霉素与碘油乳剂栓塞硬化肝血管瘤体,并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瘤体供血动脉。结果52例肝血管瘤患者介入治疗,一般者1次,肿瘤较大者做2次,本组中10例肝巨大血管瘤行两次栓塞治疗,全部患者均于首次术后随访1、6、12个月,行CT检查,其中显效26例,肝血管瘤缩小50%以上,上腹部不适、疼痛明显减轻,有效20例,肿瘤缩小30%,上腹部不适明显减轻。肿瘤缩小<20%者6例。有效率达88.5%。所有患者栓塞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血管瘤介入治疗观察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良性肿瘤,病程缓慢,多无症状。如伴有临床症状或并发症(如压迫、破裂出血和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巨大血管瘤,直径达5cm以上,则需行手术切除或采用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我科对52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肝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4月—2011年5月在我科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肝血管瘤患者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28岁—55岁,平均42岁。全部经B超、CT和/或MR和DSA造影确诊。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疼、腹胀、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均阴性。肿瘤均位于肝右叶,直径4.3cm—9.5cm,其中6例融合,直径达16.5cm。

1.2造影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成功后将5F肝管选择性插入肝总或肝固有动脉造影。大型血管造影机PHILIPFD-20或西门子PLOY-80,高压注射器MARK-4或MARK-5。经股动脉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成功后,引入5-FRH导管常规行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明确血管瘤部位、大小和供血动脉后,再对瘤体供血动脉进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其中有12例用超滑微导管,然后在透视下缓慢推注适量充分乳化的平阳霉素与碘油乳剂行瘤体栓塞、硬化,随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或明胶海绵颗条栓塞瘤体供血动脉。

1.3栓塞方法:通过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进一步明确肝血管瘤的诊断,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血供情况,估计栓塞剂用量,再超选至供血动脉,在X线监视下经导管注入碘化油与平阳霉素的混悬液,并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瘤体供血动脉,至瘤内血流淤滞。血窦内被碘油充填,复查造影造影剂不能进入。平阳霉素剂量为16—32mg,碘油用量为5—15ml。栓塞术后第3、6、12个月复查肝脏CT或MRI,观察肿瘤大小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缓解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复查肝功能。

2结果

52例肝血管瘤患者介入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一般者1次,肿瘤较大者做2次,本组中10例肝巨大血管瘤行两次栓塞治疗,全部患者均于首次术后随访1、6、12个月,行CT检查,其中显效26例,肝血管瘤缩小50%以上,上腹部不适、疼痛明显减轻,有效20例,肿瘤缩小30%,上腹部不适明显减轻。肿瘤缩小<20%者6例。有效率达88.5%。52例患者的肿瘤治疗情况见下表I

表I52例患者的肿瘤治疗后情况(n/%)

时间例数显效(%)有效(%)微效(%)

1个月5226(50%)

6个月5220(38.5%)

12个月526(11.5%)

3讨论

3.1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由许多扩张的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为肝动脉分支畸形,血供来自肝动脉。肝血管瘤前期,大多数患者症状都不是很明显,症状出现的主要原因与肝血管瘤的生长部位、大小、多少、生长速度、与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口苦、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肝区痛、恶心、嗳气、便秘等症状。如腹胀、腹痛明显加重,可能是瘤体增长较快所致,如因肝血管瘤巨大,导致横隔上挤压肺部,可出现呼吸困难。主要是症状性肝血管瘤为主,瘤体径线均大于5cm。肿瘤较大时,可出现腹痛、腹部包块及压迫邻近器官产生相应症状,并可发生肿瘤破裂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应予以积极治疗。以往临床多行手术治疗,但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对肝脏损害大,且对于多发性、弥漫性生长肿瘤或肝门区包绕下腔静脉或与周围粘连的肿瘤,疗效不理想且风险大。随着介入放射学科的迅速发展,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一种首选和理想的方法。通过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将栓塞剂填充到肿瘤血窦腔内,同时阻断肿瘤供血动脉,促使瘤体内血栓形成并机化、纤维化、使瘤体逐渐缩小,防止破裂出血,并使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达到临床治疗作用。平阳霉素是一种温和的血管硬化剂,可以缓慢破坏血管内皮,继发血栓并产生纤维化。碘油具有选择性沉积、填充瘤体血窦的作用,并且利用其不透X线的特点,可以导向和判断栓塞程度。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正是利用平阳霉素的祛血管作用和碘油的栓塞作用来破坏和闭塞肿瘤血窦腔,使瘤体纤维化、萎缩而达到治疗目的。本组病例采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硬化肝血管瘤体,然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瘤体供血动脉,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组52例患者在栓塞后2周—3个月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除部分病例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及12例出现一过性肝功能损害外,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栓塞术后1—12个月随访复查,肿瘤体积呈进行性缩小,这充分表明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治疗肝血管瘤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并发症少。肝血管瘤主要由充满血液、扩张的血窦组成,血窦之间为纤维性间隔。若将栓塞物质填塞于血窦中,形成血栓,使血栓机化、纤维化,可使肿瘤变为纤维瘤样结构。肿瘤就会缩小,不会有破裂出血的危险其中1例男性患者一月后MR检查示肝血管瘤直径缩小约一倍。

3.2利用平阳霉素的抑制和破坏血管内皮的作用,导致靶器官的微小血管(或CHL血窦)的渐进性血栓形成和组织纤维化。加入乙碘油可使平阳霉素在血窦内高度浓聚。持续发挥其作用。此外,平阳霉素还具有作用,温和、刺激性较小和抗感染等性能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其他栓塞剂、硬化剂轻等优点。我科所行肝血管瘤介入治疗所用栓塞材料均为平阳霉素与碘化油,明胶海绵颗粒。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3.3本组治疗观察: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适应症: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方式主要是肝动脉栓塞(HAE),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适应症:大于5cm的肝血管瘤,不论部位、范围、数量均可,目前多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肝血管瘤的治疗。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禁忌症:总体来说,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无绝对禁忌症,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是治疗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优点是适应症宽、损伤小、恢复快、疗效好。肝动脉造影后根据造影所见,将导管超选择插管至靶血管,作相应的栓塞治疗。如能越超胆囊动脉者,可使用无水酒精或鱼肝油酸钠,再用明胶海绵加强栓塞,否则根据肿瘤血管情况谨慎使用。如未能越过胃十二指肠动脉,则使用碘化油加明胶海绵条较安全。

参考文献

[1]唐代荣.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37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9年06期.

[2]陈卫军,蒋祖福,应申鹏,刘艳梅.介入栓塞治疗35例肝血管瘤临床疗效观察[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1年5期.

[3]刘玉霞,李麦福,王东林.介入治疗肝血管瘤28例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介入治疗肝血管瘤28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