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关节”艺术课堂——语文课堂过渡语设计例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美化“关节”艺术课堂——语文课堂过渡语设计例谈

朱德林

朱德林福建省永安一中366000

关于课堂,人们对新课的导入设计做了许多的探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我发现,作为语文课,大家对语文课的过渡语的设计往往过于随意。其实,语文课堂过渡语就好比人的关节,它连接骨骼,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本人就此谈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仅供参考。

一、作用

关于过渡语的作用,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

1.衔接知识

新旧知识衔接得好,能使课堂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成为一体,不露痕迹。如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五册《滕王阁序》时,在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需要来一个过渡。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还有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样的过渡和小结,必将学生已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连接起来,既联系旧知识,又引起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2.概括规律

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总结,让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掌握得更多、更牢固。如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五册《蜀相》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有必要对朗诵做一些关于七律诗的指导。可以明确告诉学生:“七律诗歌句式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如‘丞相祠堂何处寻’,‘寻’是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如‘三顾频烦天下计’,‘计’是仄声,宜作停顿。这样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帮助学生把握规律,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深化主旨

单从一篇文章或许不能对某一作家做出较全面的评价,如果在教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对这一作家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深化,其主旨就会更加深入。如教学高中语文第五册《归去来兮辞》,我是这样来设计的:“千百年来,‘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陶渊明果真不想济世吗?出仕是文人志士的必由取向,很难有独立的人格。历代文人,如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有陶渊明付诸行动罢了。陶渊明晚年作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内心惆怅的遁世。本文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我们应有完整的认识。”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深化主旨,能让学生有更深入的思考。

二、分类

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一个知识点与下一个知识点的过渡

如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五册《边城》一文时,在分析讨论人性美之后,接下来要分析文章的语言美。我是这样设计的:“翠翠与祖父的祖孙情,翠翠对傩送的爱情,边城百姓间的睦邻之情,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感动。沈从文自己称《边城》为‘乡土抒情诗’,小说的语言与所表现的内容和谐统一,质朴、清新、自然、含蓄,处处蕴涵着浓郁的诗情,字字浸渍着作家的温爱。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乡土抒情诗的语言。”这样的设计,就是由小说的内容过渡到语言的分析。

2.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的过渡

如在教学《滕王阁序》第一节后,在上第二节课前,我是这样来设计过渡的:“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滕王阁序》的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回顾一下!王勃参加的这场盛宴是怎样的呢?欣赏到了哪些美景?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慨?今天就让我们接着往下欣赏吧!”这样的设计就是将上一节课的内容和这节要上的内容链接了起来。

3.一篇课文和下一篇课文的过渡

如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五册《逍遥游》(第6课)后,接下来的一篇是李密的《陈情表》(第7课)。两篇文章风格迥异,如何衔接过渡,也应有所讲究。我是这样设计的:“《逍遥游》一文的作者庄子是追求自由的典范,可你知道吗,在晋代,也有一位文人,不求官,不求财,不为名,只想照顾唯一年老的祖母,可是这样的‘自由’他能获得吗?”这样的设计就是将同一单元的几篇风格相同或相异的文章链接起来,达到单元教学的效果。

4.一个单元和下一个单元的过渡

如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后,接下来教第二单元,如何过渡,意义也很大。我是这样设计的:“前面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是小说。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阅读小说要从形象、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全面把握。今天开始,我们要转入学习第二单元,是古代散文,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非常激越、充沛,这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至今读起来仍能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

这样的设计就是将同一册的课文有机链接起来,体现年级教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