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翻译中要做到“得意忘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考研英语翻译中要做到“得意忘形”

崔月霞

崔月霞(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262700)

摘要:考研英语中的阅读翻译部分不仅考查考生对英语语法与长难句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是否能够进行英汉思维的转换。由此可见,要想提高考生的阅读翻译能力,学会英汉思维的转换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考研英语翻译英汉思维

考研英语考试大纲对翻译部分的考查要求和考点的表述是:“主要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概念或结构较复杂的英语文字材料的能力。要求考生阅读一篇约400词的文章,并将其中5个划线部分(约150词)译成汉语,要求译文正确、完整、通顺。”笔者认为,这不仅是考查学生对英语语法与长难句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是否能够进行英汉思维的转换。考研英语中的翻译其实是阅读的一部分,对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基础。但是考研翻译中对英语材料的准确理解与阅读理解中的准确理解是不同的概念,翻译中所谓的准确理解在于准确把握每个词义、每一层语法修饰关系。此外,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只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是翻译的第一步。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所以还要把理解准确的英语翻译成通顺、符合表达习惯的汉语。因此,说到底,对考生考研英语阅读翻译的考查,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英汉思维的转换。

考生应该都有这样一个直观的感觉,就是英语与汉语的差别很大。考生会有这样的体会:一个英语句子,意思理解了,但要动笔译成汉语时,却迟迟下不了笔,不知如何用汉语表达,或者写出的汉语译文充满了一股浓浓的“英语腔”,读起来,就感觉不像在说汉语。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英汉思维表达上的差别造成的。因此,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这就要求在汉译表达时,要把英汉语序进行大调整。

具体有以下几种思维变换的情况:

一、英语多前重心,定语在后;汉语多后重心,定语在前

汉语是按自然顺序展开论述的。首先,从时间的角度看,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展开叙事,先发生的事情先说,后发生的事情后说;其次,从逻辑关系的角度看,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逻辑关系,先说前提,后说结果,即先有原因后有结果、先有条件后有结果、先有假设后有可能的结果等等。而英语是按重点顺序展开论述的,即把重要的方面如态度、观点和结论先交代清楚,开门见山,一语道破;然后再把理由、事实、条件和例证等方面逐步展开,即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事、先总结后事例,由果到因,由小到大。总体上来说,英语是将语义重心放在前面,然后分解叙事。

英语中,名词的定语在名词的后面,而与此相反,汉语中,定语都要置于被修饰名词的前面。英语中的后置定语反映了英汉语言的一个重大差别。从根本上来说,英语是“中心词+修饰语”的语言,用语言学术语来说就是中心词前置的语言(head-firstlanguage)。与此正好相反,汉语则是“修饰语+中心词”的语言,即中心词后置的语言(head-lastlanguage)。知道了这个定语位置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考生就应该遵循这个规律,考研英语中在由英语翻译成汉语时,就应该转换思维,把英语结构按照英语思维理解后,表达为汉语时就要用汉语的表达习惯表达出来。尤其要注意考研英语中定语从句的翻译技巧。

1.定语前移法

我们知道,英语中的定语从句是在所修饰词的后面,但在把英语翻译成汉语时,可以直接把定语从句译成“……的”的定语短语,放置于被修饰的名词之前,这就是定语前移法。

Eg.Themanwhoisspeakingatthemeetingismyuncle.

正在会议上发言的那个人是我的叔叔。

2.分句翻译法

定语从句太长时,如果运用定语前移法,把定语从句译成“……的”,就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定语从句翻译成并列的分句,放置于被修饰的名词的后面。有以下三种处理方式:

(1)在先行词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可以重复先行词。

(2)用总结性、概括性或代词指代先行词。

(3)在保证句子意思通顺、完整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关系词的翻译。

3.换句翻译法

有时,在英语句子结构上是定语从句,但在翻译成汉语时具有状语从句的功能,与主句有逻辑意义上的状语关系,说明原因、结果、让步或条件等关系。因此,翻译时应善于从英语原文的字里行间发现这些逻辑语义关系,然后翻译成汉语中的偏正复合句。

二、英语多长句,重形合;汉语多短句,重意合

英汉语言表达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句子长短复杂程度的不同:汉语喜欢短句,英语欣赏长句。汉语的一个句子一般表达一个意思,英语的一个复杂句子可以包含多个意思。从语法结构的角度看,相对于英语来说,汉语的连句手段少,重表意,不重结构。具体来说:汉语句子的结构比较松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由句子本身内在的意思和上下文语境来连接,很少借助连词、介词等语言形态手段。这就是所谓的意合,即汉语重意思表达,轻结构形式。因此,汉语句子往往呈现出大量短句连短句并列使用的现象,句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较为模糊,句子本身反映不出哪是主哪是次。英语句子非常欣赏逻辑性,句与句之间、短语与短语之间大量使用形形色色的逻辑关系连接词、介词以及分词来明示其逻辑关系,故英语又被称为形合语言,即通过严谨的句法结构形式达到表意的目的。英语句子的结构比较严密,连词、介词的使用很多,很讲究章法,因此,有人戏称英语为“法治语言”。严谨的句法结构使得一个句子的各个组成成分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明确,主次关系一目了然。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包括两个层面的意和形:句子结构层面和词汇层面。

1.句子结构层面

句子层面的形和意之间的关系,是指句中各成分的前后位置关系与各成分的修饰关系。要做到句子结构层面的“得其意,忘其形”,就是要真正理解句子结构,理顺各成分之间的修饰关系,并在英译汉时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不必拘泥于英语原文的语序和词序,要大胆地调整语序,化英语的葡萄型结构为汉语的竹竿型结构。

2.词汇层面

词汇层面的形和意之间的关系,是指词汇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词典中所能查到的意思,与词汇在句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之间的关系。要做到词汇层面的“得其意,忘其形”,就是要根据上下文来对词汇准确地理解,并在汉语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不能机械地用其字面意思或者说是字典中所查到的意思来僵化地翻译。

因此,考生在翻译时,一方面要准确地理解英语原文,另一方面要使译文摆脱英语原文在句型结构、表达方式和词汇方面的束缚,成为地道的汉语。

三、英语多物称,汉语多人称

汉语句子的主语多为人称,即使没有特定的人,我们也常常用人们来指称;而英语中除了也用人做主语外,还常常用抽象名词做主语。简言之,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

中国传统的哲学是以人为中心,如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这都是强调人的重要性。受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在我们的思维意识里,人的主体意识作用于外界事物。这种思维反映到语言上,就是汉语往往以有生命的、具体的名词或代词做句子的主语。而英语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注重客体意识,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语言上,就是英语多用无生命、抽象的名词作主语。所以,在由英语翻译成汉语时,要转换思维,由英语表达偏重客观变为汉语表达偏重主观;而在语言上,则应由英语的无人称句译成汉语的人称句。

四、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中的被动句比较多,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中虽然也有“被”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译成汉语时往往都要改为主动。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根据上下文,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处理英语的被动语态:

1.将英语原文中的主语翻译为宾语。

2.英语原文中的主语在译文中仍作主语。

3.将英语原文中的by、in、for等作状语的介词短语翻译成译文的主语。

4.翻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5.保留英文的被动结构。

6.掌握一些主语从句句型的惯用翻译。

五、英语多静态,汉语多动态

英语多静态,汉语多动态,这一英汉表达上的差异,有这么几种表现:首先,是指英语中大量运用名词及其短语,而汉语中动词的运用较多;其次,英语中介词的运用也体现了静态,而汉语中介词的用法很少;再次,英语中也常常会用形容词,这样也会使得语言的表达偏向静态。所以,在考研翻译中,英语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往往会译成汉语的动词,这样能够使译文表达得更为地道。

总之,“得意忘形”可以说是考研英语长难句翻译时要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它涵盖了翻译的两个基本方面:理解与表达。“得意”强调的是要准确理解,而“忘形”则是强调如何地道地表达。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得意”相对简单些,而在表达时要做到“忘形”则不容易,因为这里的“忘形”,既含有句子结构方面的“形”,也指词汇的“形”。在句子方面,“忘形”就是要求读者不要受英语句子修饰语的位置关系的束缚,要大胆地调整语序,化英语的葡萄型结构为汉语的竹竿型结构;在词汇方面,“忘形”就是要求考生不能机械地用词汇的字面意思或者说词典中所查到的意思来僵化地翻译,而是应该准确表达出该词在具体句子中的特定含义。在考研英语翻译时,要想真正能够把“得意忘形”这条翻译原则运用得炉火纯青,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满胜考研英语三步搞定翻译及难句[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辅导用书编委会英语考试大纲解析[M].北京:高等教研出版社,2011。

[3]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辅导用书编委会英语考试大纲配套强化指导[M].北京:高等教研出版社,2011。

[4]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辅导用书编委会英语阅读理解新题型与翻译专项解析[M].北京:高等教研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