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护患纠纷引发因素及防范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产房护患纠纷引发因素及防范措施

李霞1陈巧红2

李霞1陈巧红2(1新疆库尔勒农二师医院妇产科841000;2新疆农二师焉耆医院妇产科841100)

【摘要】目的探讨产房护患纠纷引发的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认真分析产房在护理工作中容易引起的护理纠纷的原因。结论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助产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完善相关制度,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产房护患纠纷防范措施

1背景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医学知识的普及及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日益提高,医疗服务稍有不尽人意之处就可能引起医疗纠纷。

2引发护理纠纷的因素

2.1护理人员的因素

2.1.1服务理念: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过去那种单纯的护理模式,接触病人不够深入,服务不到位,病人不能主动参与和配合护理活动,使护患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护患沟通,引起纠纷。

2.1.2工作态度:个别护士工作中不认真,观察不细致,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有的工作中,语言生硬,表现得极度不耐烦,甚至大声呵斥,忽视了产妇的心理及生理需求。

2.1.3业务技术不熟练:一是工作经验不足和理论知识的缺乏,对产妇出现的某些异常症状症状认识不清,而延误诊断和治疗。二是因操作技能不熟练,给患者增加痛苦,造成患者及家属不满,引发纠纷。三是对常用或新的诊疗仪器、设备的性能不熟悉,操作生疏,出现紧急情况时应急能力差,在忙乱中易出现差错而引发纠纷。

2.1.4助产人员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和频繁的倒班,给助产士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体力和精力长期处于透支状态,身心疲惫,导致助产士容易出现脾气暴躁、易激动等不良情绪,致使工作效率降低,患者满意度下降,引起产妇及家属的不满。

2.1.5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缺乏证据意识,对具有法律效应的护理记录重视不够,陈述不准确,法律责任模糊,文字书写字迹不清,随意涂改,记录内容与医嘱及医生病程记录相矛盾,不了解患者享有的知情权,未能详尽告知义务,从而引发纠纷。

2.2患者方面的因素

2.2.1某些患者或家属由于文化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只为达到某种利欲而故意制造纠纷。

2.2.2患者及家属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擅自离院,而在孕妇离院时发生了意外。

2.2.3患方由于经济原因,对医院收费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将不满发泄于助产士身上,由此引发护患纠纷。

2.2.4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期望值过高,对整个产程中可能出现复杂性和未知性,治疗效果往往达不到患者的期望;一旦治疗目的达不到,会把怨气迁怒于护士。

3防范措施

3.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护士慎独精神重视对护士的思想教育工作,树立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主动性。

3.2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态度要认真。经常进行小组学习和安全分析会,提高助产士的安全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加强护患关系,加强心理学学习,及时准确把握产妇心理变化特点,赢得产妇及家属的完全信任,多进行护患沟通,取得相互信任、理解是减少或避免护患间产生矛盾。

3.4认真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文书是患者获得救治的真实记录过程,是评价诊疗效果的科学和法律依据,因此,护理记录要做到详细、及时、准确、完整。

3.5加强业务和技能培训,提高助产士的综合素质,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开展护理新业务,新技术,专题讲座以及新仪器新设备的培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助产士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助产士综合素质的目的。

3.6为助产士减压,面对产房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应合理安排,增加助产士编制。实行人性化管理,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培养助产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防范护理差错。

3.7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防差错事故,经常开展医疗卫生法制宣传教育,要求广大助产士增强法制意识,尊重产妇的生命权、健康权、自主权以及知情权。提高助产士的法律知识水平。

4小结

护理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的服务性工作,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对预防和减少护理纠风十分重要,作为护理工作者,要增强护理安全防范意识,助产士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精湛的护理技术,娴熟的护理操作以及丰富的心理、社会文化知识,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才能真正赢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和尊重,才能避免或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武宝利.产房护患纠纷引发的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家庭护士.2008;8A-2039-02.

[2]成建梅.存在于护理工作中的纠纷及预防.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7):777~779.

[3]李红娟.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4):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