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高志清

(贵州省榕江县人民医院内二科贵州黔东南557200)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对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梗死急性期患者78例随机分两组,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联合应用血塞通,比较两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变化,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著进步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治疗脑梗死有效。

【关键词】依达拉奉;血塞通;脑梗死;急性期;三七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08-02

脑梗死是由于脑的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缺血、缺氧为主的一系列病理过程,形成脑组织的局灶性缺血坏死和/或软化,并产生相应供血区脑功能损害,以及神经症状的综合征,占所有急性脑血管病的70%左右。为临床比较常见的严重疾病,其病死率、病残率、复发率均高,救治难度大,并发症多,对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在众多治疗方法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当前的一个研究方向。我院自2013年1月以来,应用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39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诊断标准[1],发病不超过48小时、无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不适合或不同意接受溶栓治疗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9例,男性27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4±11.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34例,有2型糖尿病7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范围18.31±9.45;对照组39例,男性2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0±12.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31例,有2型糖尿病6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范围19.77±11.31。所有入选病例均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出血、脑瘤、脑炎、脑外伤等疾病。两组的性别和年龄分布、临床表现等,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常规给予防治高颅压、控制高血压、抗血小板、对症等治疗,并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每天2次;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联用血塞通400~600mg,用等渗糖或生理盐水250ml稀释,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4天。

1.3疗效评价标准

按1995年版《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根据入院当天与第14天的得分情况,划分为[2]:(1)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约17%;(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或死亡。总有效为前三项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统计软件作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用t检验作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作组间比较。P<0.05或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见表1。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脑梗死发生后[3-4],由于局部血运障碍,缺血缺氧、酸中毒及再灌注损伤等,导致了一系列交互作用的“损伤级联反应”:自由基爆发、脑细胞脂质膜过氧化、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钙离子超载、炎症反应等,最终导致脑细胞坏死和凋亡。本病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中医学认为[5-6],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肝肾阴虚于下,水不能涵木,致肝阳暴张,阳化风动,风火相煽,气血逆乱,夹痰夹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成;证见虚、火、风、痰、气、瘀六端。其中,关于脑络瘀阻,《丹溪心法》中论述:“中风病发,由于脑络之痹阻,或脑络气血之郁积,致瘀阻清阳之气不得舒展。”指出“瘀”在中风的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与现代医学的观点较为吻合。

研究表明,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能抑制脂质过氧化,改善梗死周围血流量,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7];血塞通是中药三七提取的有效成分,中医认为,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止血定痛的功用,为活血化瘀的重要药物,因此,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同时,现代研究进一步表明[8]:血塞通可显著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降低血液粘滞度,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并有抗自由基、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等多种作用。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可从多个环节阻断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二者协同,有利于终止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因而提高了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改善了预后,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手段,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2]中华医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3-385.

[3]刘国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8):5-6.

[4]吕静,姜慧萍,王腾飞,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5,38(4):291-293.

[5]郜峦,王键.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源流及发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279-1281.

[6]史孟泽,薛春生.中风病临床治疗体会[J].中医研究,2015,28(10):34-36.

[7]张芳权.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8):16-17.

[8]谢玉芳.血塞通联合普洛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9):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