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DVT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剖宫产术后DVT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施晓凤

施晓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310006)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16例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针对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采用积极的健康教育,实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措施。结果16例患者经治疗与护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产后管理,重在预防。

【关键词】剖宫产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341-02

DVT由于可继发致命性的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0.61‰-1.5‰,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升高,DVT的发病也随之增加。若不能早发现,早治疗会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导致死亡,所以对DVT的预防就显得尤其重要。本院2012年2月-2014年1月共确诊16例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现对其临床诊治及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防治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2012年2月到2014年1月发生的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年龄24—43岁,平均年龄31.8岁,均为足月妊娠。初产妇13例,经产妇3例,15例于剖宫产术后11—72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患侧肢体疼痛、局部肿胀,压痛明显,站立和活动时胀痛加剧,活动受限,皮肤温度升高、颜色正常,1例仅表现产后不明原因的低热。14例有D-Ⅱ聚体异常。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明确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2治疗方法

均采用保守治疗,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持续用药5-7天,局部肿胀明显者予硫酸镁湿敷。对D-Ⅱ聚体异常,无自觉症状,未确诊下肢静脉血栓的产妇,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每天一次。抗凝治疗过程中,因密切观察全身皮肤和粘膜有无出血点、紫斑、恶露的量,必要时立即停药,急查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调整用药剂量。

1.3结果

16例产妇经抗凝治疗后都康复出院,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2护理

2.1健康教育

向孕产妇普及DVT的相关知识,详细讲解DVT产生的原因、危害,引起孕产妇及家属的重视,提高警惕。讲解DVT的预防方法,教会孕产妇及家属下肢局部按摩和活动的方法,鼓励早下床活动,告知孕产妇下肢静脉血栓的常见症状,以期早发现。

2.2术中护理

术中严密监测并保证充足的血容量,避免从下肢输液,做好下肢的保暖。

2.3术后预防护理

2.3.1饮食护理:剖宫产术后6小时开始进食流质,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禁食牛奶,豆浆,糖,麦片。排气后进食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的半流质。产后出汗较多,鼓励多饮水,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充血容量。

2.3.2活动指导:剖宫产术毕,双下肢感觉未恢复时指导家属做双下肢的轻捏式按摩,待产妇下肢感觉恢复可自主活动后,督促其做下肢的屈伸运动,术后平卧6小时后,指导翻身运动,至少2小时翻身运动一次。留置导尿不超过24小时,以促进其尽早下床活动,并鼓励多下床活动,避免久坐。

2.3.3静脉输液的管理:普及留置针,提高穿刺技术,减少反复穿刺对静脉的损伤,减少扎止血带的时间。尽量避免下肢输液。留置套管针者,输液前、输液毕用稀肝素冲管封管。

2.3.4弹力袜的应用:循序减压弹力袜能自下而上地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使静脉得到外来的支持,促使下肢浅静脉血液向深静脉回流,减少静脉血瘀滞,同时保护下肢静脉管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术毕即开始穿着弹力袜。弹力袜穿着应平整、无皱褶、无卷边,短袜高度在膝下3cm(长袜在腹股沟下3cm),肢体无肿胀、无疼痛、无压痕,穿着部位清洁、干燥,肢端皮温、色泽正常,脚趾活动自如,弹力袜穿着时间一般至少每日15小时以上,至少每日脱下弹力袜1次,用于清洁及观察皮肤,穿着前应评估无禁忌症,若发现下肢肿胀、疼痛不适、瘙痒等应及时脱除。

2.3.5术后疼痛的管理:术后疼痛可导致产妇不敢翻身活动,做好疼痛评分,适时、适量使用止痛剂可促进产妇的舒适,增加活动量。

2.3.6环境与温度:术后给病人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温度宜控制在25℃左右。

2.4下肢静脉栓塞的护理

2.4.1心理护理:该病病程长,治疗困难,加上产后身体虚弱,患者常有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十分重要,做好解释,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4.2急性期护理: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抬高30度,过心脏水平,膝关节微曲,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与疼痛。禁止患肢按摩和热敷,防止血栓脱落形成肺栓塞。每日观察下肢周径、腓肠肌压痛实验、皮温、皮色、感觉、运动、浅静脉充盈程度及双下肢对称性,以评估护理效果。保持皮肤的完整性,避免感染。保持大便通畅。

2.4.3抗凝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有无牙龈、鼻出血,全身皮肤有无瘀点、瘀斑,恶露有无增多。

2.4.4肺栓塞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要注意观察有无突发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呼吸困难症状,一般在血栓形成1—2周内发生,治疗期间绝对卧床,避免动作过大,以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3结果

16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经抗凝治疗及护理后都康复出院。

4讨论

DVT的主要形成因素有三个:静脉血流迟缓、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是综合因素所致①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达到非孕时的1000倍。大量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增加约50%,而天然抗凝蛋白水平及活性均有所降低,纤溶系统受抑制,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②产后长期卧床,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肌泵作用减弱,使下肢血液瘀滞。③术前术后禁食,术中失血、失液,产褥期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血粘度增加。④手术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

综上所述,降低剖宫产率,加强产前产后的宣教是及护理预防本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鹏,任师颜静脉疾病的综合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84.

[2]戴国亮,罗玉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例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1,10(2):152.

[3]汪艳红,金琍文,张庆华.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护士进修杂志.2011:1107-1108

[4]辛绍伟,齐加欣,黄俊荣.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4):40-44

[5]陈碧鸿.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2,9(18):2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