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源性溃疡的治疗

/ 3

胰源性溃疡的治疗

姜国华

姜国华(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总医院165000)

【中图分类号】R36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083-02

【关键词】胰源性溃疡治疗

胰源性溃疡较为罕见,其发病率DU患者占1/200~1/1000,在术后复发性溃疡患者中占1/10~1/15。其原发病是胃泌素瘤,所以临床上亦称胃泌素瘤,促胃液素瘤,卓-艾氏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syndrome,ZES)等。1960年Gregory从肿瘤中成功地分离出胃泌素样物质,从此,本病多被称为胃泌素瘤。胃泌素瘤有多中心倾向,60%以上为多发性,约60%为恶性。本病临床上主要有三个特点:①顽固性消化性溃疡;②大量胃液胃酸分泌;③肿瘤多位于胰腺和十二指肠。

1诊断

本病的诊断包括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两个方面,有下列情况时必须进一步检查:①多发性溃疡或异位溃疡;②溃疡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不久溃疡复发;③溃疡病伴有腹泻者;④溃疡病伴有高血钙者;⑤溃疡病行钡餐或胃镜检查发现胃十二指肠黏膜皱襞肥大,蠕动亢进者;⑥消化性溃疡经正规内科治疗无效者;⑦有溃疡病或内分泌肿瘤家族史者。

1.1定性诊断:胃液分析:由于大量胃泌素持续不断的刺激,大多数患者夜间12小时胃液分泌量>1000ml,平均2000ml;胃酸浓度>100mmol/h。诊断参考指标如下:①基础胃液分泌量>100ml/h。②基础酸分泌量(BAO)>15mmol/h,如患者曾做过胃大部切除术,BAO>5mmol/h。③最大胃酸分泌量(MAO)>60mmol/h,BAO/MAO≥0.6。

血清胃泌素测定:血清胃泌素的测定对诊断极有价值。正常人为50~150ng/L,<100ng/L时可排除胰源性溃疡,150~1000ng/L之间应考虑本病,>1000ng/L可以确诊。血清胃泌素可以上下波动,一般应重复测定3次以上。若血清胃泌素不够高而临床上又疑为胰源性溃疡,在停用H2受体拮抗剂24小时后和未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时可做以下激发试验:①促胰液素激发试验:本试验为目前公认的最可靠和简单易行的激发试验,阳性率为87%(最高可达96%~98%),假阳性率几乎不存在。静脉滴注促胰液素1U/(kg?h),胃泌素瘤患者的血清胃泌素很快升高。正常人和非胰源性溃疡患者滴注后无改变,甚至降低。这是因为促胰液素可以抑制胃窦部释放胃泌素。滴注后血清胃泌素比基础值升高大于50%或升高的绝对值大于100ng/L时,提示本病,这点有助于胰源性溃疡的鉴别诊断。②钙激发试验:钙可以促使胃泌素瘤释放胃泌素,将葡萄糖酸钙以5mg/(kg?min)元素钙的速度静脉输入,正常人或非胰源性溃疡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无明显增高,不超过滴注钙前的1倍,如比原水平高出2~3倍或增高295ng/L以上有诊断意义。但此项检查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不宜进行,以避免发生高血钙症危象。③进餐试验:正常人或非胰源性溃疡患者进食蛋白质餐后。血清胃泌素通常增高3倍,而胰源性溃疡不因进食蛋白质餐而引起胃泌素增高。

综上所述,胰源性溃疡的定性诊断有以下四项指标:①严重的消化性溃疡;②明显增高的基础排酸量>15mmol/h;③基础血清胃泌素>1000ng/L;④基础血清胃泌素>200ng/L,钙激发试验后测定值增高295ng/L或促胰液素试验后增高200ng/L。①项与②~④项的任何1项的组合,胰源性溃疡的诊断即可成立。

1.2定位诊断:由于胃泌素瘤通常瘤体较小,可为多发,多灶性,且胰腺内外均可发生,因此,术前定位诊断比较困难。从解剖学角度看,90%左右的胃泌素瘤发生在“胃泌素瘤三角区”,其上方为胆囊管和总胆管结合部、中部为胰腺颈体连接部,下方为十二指肠第二、第三部。

虽然胃泌素瘤的定位诊断手段很多,但以往多数文献报道手术时能够找到肿瘤者在50%以下。近年来,由于下列一些新的方法的应用,检出率在不断提高。

影像学检查:超声波(US),CT、磁共振成像(MRI)常用于术前定位诊断,但敏感性均较差。直径>3cm的肿瘤,有70%的阳性率,<2cm的肿瘤,不论位于胰腺或肠壁,CT诊断阳性率只有40%,而US和MRl只有20%左右。腔内超声对胃泌素瘤的定位诊断有较高的阳性率。

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检查:对胃泌素瘤的定位诊断阳性率较高。体外研究证明胃泌素瘤含有大量对生长抑素有高度亲和力的受体。用铟标记的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扫描成像,可达90%的阳性率。目前认为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成像是胃泌素瘤最好的定位诊断方法。但费用高,操作较复杂,不便推广应用。

选择性动脉造影: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亦是一种有效的定位方法,阳性率在13%~68%之间。如果在选择性动脉插管后在不同的动脉中注射促胰液素,然后测定周围静脉中胃泌素水平,可以提高定位诊断阳性率。如某一动脉内注射促胰液素前后,周围静脉血中的胃泌素水平出现明显差异,则可推断肿瘤位于该动脉血供区内。

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取血检查法(THVS):这是80年代较为推崇的一种方法。方法是将导管插入门静脉的各汇入支,取血测定胃泌素水平,以判断肿瘤位于哪一汇入支静脉区域。该方法的定位诊断阳性率在25%~94%之间。对大致定位有帮助,由于假阳性率高,操作复杂,有一定并发症,故目前已较少应用。

术中探查与检查:虽然有多种术前定位诊断方法,但直径<2cm的胃泌素瘤的术前定位仍不尽人意,而且大多数检查方法花费昂贵,复杂、费时,手术操作似有更高的准确性。术中探查结合术中超声检查,对位于胰腺的肿瘤效果较好,尤其是较深在的小肿瘤,但对位于胰腺外的肿瘤效果不理想。术中内镜透照肠壁可以发现较小的位于肠壁的胃泌素瘤。术中内镜超声有助于发现位于胰头深部的较小病变。目前认为十二指肠切开探查是最有效,阳性率最高的术中定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胃泌素瘤有多中心倾向,可以有多发,发现一枚肿瘤后仍要探查其余部位。

2治疗

胰源性溃疡的治疗经历了三个阶段。20年前的标准治疗是全胃切除,以去除胃泌素作用的靶器官;此后又采用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以免去全胃切除的近、远期并发症。近10余年来。由于手术切除率提高。尤其是位于十二指肠的肿瘤发现率增高。十二指肠部位的肿瘤特点是瘤体小,恶性瘤少,转移率低,手术效果较10年前有很大进步,目前临床上均主张对局限性肿瘤采取局部切除的方法,而全胃切除可作为次要的治疗手段。目前本病的治疗仍不外乎外科手术治疗和内科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适应于散发型胃泌素瘤而没有发生转移和不能耐受或对药物治疗产生抵抗的胃泌素患者。而单纯的药物治疗适应于I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MEN-1)即Wermer综合征和已发生转移的胃泌素瘤患者。但内科药物治疗也适应于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以及手术前的准备。

2.1外科治疗胃泌素瘤切除术:手术切除胃泌素瘤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治愈性切除率已从2%~7%增加到30%~50%。位于胰头的单个肿瘤一般做局部摘除,胰体尾部的肿瘤可以考虑行胰体尾部切除。位于十二指肠的肿瘤瘤体多较小,平均1cm左右,亦采取局部肿瘤摘除,十二指肠上小的多发性肿瘤也可采取逐个摘除的方法予以局部切除。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用于治疗胃泌素瘤的机会不多,即使位于胰头部的肿瘤也可切开胰腺摘除肿瘤。但有下列情况之一,在无肝脏或其他远处转移的前提下仍考虑施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①同时有胰头、十二指肠多发肿瘤;②十二指肠肿瘤已侵犯浆膜或侵及乏特壶腹部;③胰头肿瘤>3cm或位置深在;④胰头或十二指肠的肿瘤伴有附近局部淋巴结转移者。有些作者主张对已明确诊断的胰源性溃疡如术前定位术中探查均未发现肿瘤,无肝转移灶者,可以考虑施行盲性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再连续切片寻找病灶。但盲性Whipple手术目前尚有争议。

全胃切除术:全胃切除的主要适应证是:①胃泌素瘤已广泛转移,手术不能切除转移灶且术前采用H2受体拮抗剂无效者;②曾行胃大部分切除,并已明确诊断为胰源性溃疡再次急诊或择期手术探查中仍未发现原发肿瘤者。

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曾经作为H2受体拮抗剂失效时的有效辅助治疗,能使有残余肿瘤的患者的基础胃酸降低41%~69%,并使95%患者的H2受体拮抗剂用量降低。由于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仅作为辅助治疗,主要用于术前需要大剂量抑酸药物治疗而经手术探查又未发现肿瘤或肿瘤已有广泛转移的患者。

淋巴结和肝内胃泌素瘤的治疗:胃泌素瘤即使为恶性,也生长较缓慢,手术中如能彻底切除转移淋巴结,仍可获得良好疗效。有文献报道手术探查未发现胰腺、肠壁的肿瘤,而触及肿大的淋巴结(19%),术中予以摘除,组织学检查发现淋巴结内有肿瘤,术后症状缓解,胃泌素降至正常水平,平均随诊5年以上无复发,所以不排除原发性淋巴结胃泌素瘤的可能。肝脏转移瘤一般提示预后不良,但如能切除肝内孤立性转移瘤仍有助于延长生存期。此外,胃泌素瘤也有可能原发于肝脏,因此,对单发的肝内胃泌素瘤应尽量切除。

MEN-Ⅰ型胃泌素瘤的治疗:据文献报道约有l0%~30%的胃泌素瘤属MEN-Ⅰ型,可同时伴有其他的内分泌肿瘤,按伴发频率依次为甲状旁腺瘤、垂体腺瘤、胰岛素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如伴有甲状旁腺瘤,应先切除甲状旁腺瘤,而不是先针对溃疡进行手术治疗,因有部分患者在去除甲状旁腺瘤后,血清胃泌素亦随之下降。

2.2内科治疗:目前首选的药物为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该药有强力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奥美拉唑的应用剂量必须个体化,一般为40~200mg/d。在奥美拉唑问世之前,多应用H2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需用较大剂量(多为2~3倍量),服用次数多,单用难以控制症状,有一定的副作用。常需合并应用抗胆碱药物,以加强H2受体拮抗剂的作用。

八肽或十四肽生长抑素具有抑酸和抑制胃泌素释放的双重作用,在胃泌素瘤的治疗中有其独到之处,疗效也较可靠。但药物价格昂贵,需长期使用,不宜临床广泛使用。

对已有肝转移的胃泌素瘤,除尽量切除转移瘤外,还可应用化疗,肝动脉插管化疗或化疗加栓塞、内分泌治疗、干扰素治疗等。在各种化疗药物中,最常用的是链脲霉素、5-氟尿嘧啶(5-Fu)和阿霉素。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952.

[2]黎介寿,吴孟超,汪曾炜etal.手术学全集.心血管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69-184.

[3]刘志民,郭光希,齐兆生.腹部外科诊疗参考[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