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问题引领”式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初中物理“问题引领”式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曲香梅

◆曲香梅山东省昌邑市外国语学校261300;魏含信山东省昌邑市教研室261300

问题是教与学的出发点,也是思维的发动机。在新课程理念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并学会学习,加强与提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很有必要,也能更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事实上,目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经过二轮课改后,教师虽有新课程理念,但还是不放心。而多数学生没有主动的问题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掌握的知识既不牢固,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地去理解应用,更达不到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终目的。

一、问题引领的设计要注重价值

问题设计时,用有实效性的具体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自学,对概念的理解。在学生理解后,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实践中掌握完善,利用有梯度的问题引领学生一步步地从易到难的理解接受知识。引领问题注意物理事实、物理概念、物理应用,大问题细化,围绕内容的内在联系把问题具体化,注重彼此间的关联、有梯度地展现,把课程内容融入其中。

二、把握好问题出现的时机

在有些类型的课上,让学生先玩再问。比如在研究磁现象、磁场的一节中,我把器材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先自己随意玩过一段时间后,出示引领问题,学生既感兴趣又有研究方向,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用眼看,有手写,用心记,有语言表达,这样把感官都调动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益,效果也喜人。其实很多课都可以这样做,比如,滑动变阻器、弹簧测力计等等。

三、把握问题引领的吸引力,引领问题的设计要贴近生活,体现趣味性

问题的设计要生活化,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或自主探究的兴趣。进而产生学习动机,完成自主学习。特别是物理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若能设计出趣味性引领问题,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和运用,会使学生更加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真正学会利用书本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

引领问题的设计要贴近生活,体现趣味性、灵活性、生成性等等。比如:在8.5电功率和安全用电中提出:在家庭用电尤其是用电高峰时,很多没有经过电器设备改造的用户家里,常常会出现保险丝熔断、跳闸现象,你知道这个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么?引起思考,让物理生活化。在课堂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收集生成性问题,及时引导解决。

四、引领问题要由简到难,层层递进,避免问题浅层化

引领问题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由简到难,环环相扣,增强问题与知识教学的针对性,避免问题浅层化,渗透物理思维。比如伏安法测电阻一节中,在明确目标之后,从引领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表格,提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是什么?电阻能否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层层递进设计问题为“你有什么能测电阻的方法呢?能否用R=U/I来测电阻?…这样层层递进,渗透物理思维。能使问题引领在课堂上发挥更好的效果,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五、引领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材展开。体现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体现重点,分化难点

我在设计一节课的引领问题时,通常把教材内容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知识系统把知识分成互相联系而又可独立研究的几大部分。比如,在8.6生活用电常识一节中,我把本节知识分成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家庭电路的组成;第二部分是试电笔的使用;第三部分是两种类型的触电。这样分完后知识脉络清晰明了,学生对要学什么一目了然。然后再针对每一部分设计引领问题,来体现重点,分化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问题分化的难点:“观察书上图8.6-1,你能说出家庭电路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它们的先后次序可以调换吗?如果电能表放在后面行吗?如果总开关放在保险装置的后面行吗?”这样设计问题后,可以让学生抓住问题,逐层研究,把难点分化成几个方便思考的小问题,那么难点很容易被学生逐个击破。

六、在设计实验引领问题时要把握现象,击中现象中最本质的内容,提出引领思考的问题

定律的产生源自于对现象的思考。物理学中的实验现象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一旦感知到自己从没见过或是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时,一般都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希望寻求原因,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因此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在思维过程中不断解决和提出问题。所以我在设计实验问题时,特别注重了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以求现象本质的问题。

七、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不能提问就难以创造,问题和提问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问题引领式”教学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其在这个情境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触发学生的思维;巧妙地设置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每个学生学有所思,探有所得;唤醒学生的潜能,排除思维障碍、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学法指导,组织讨论,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总结评价,延伸问题。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建构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