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宫殿建筑的中国文化哲学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东方宫殿建筑的中国文化哲学意义

胡天舒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摘要:建筑是文明的载体,而宫殿建筑更是各种文化通过历史积淀遗留下来的精华,代表了国家、地区建筑艺术与技术的最高成就,蕴含物质精神的双重功能。通过研究东方汉文化圈代表宫殿建筑,进而了解中国儒家礼制及道家风水思想如何对东方建筑群体的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制产生影响。

关键词:宫殿建筑文化根源??儒家礼制轴线秩序人本主义

一般来说,建筑物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它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文化等的需求,同时其功能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得日益复杂。而当人类历史发展到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出现了私有制、国家之后,宫殿便作为权利中心的容器而诞生了,并成为这个国家、地区建筑艺术与技术的最高代表,它蕴含着物质、精神的双重功能,是财富与权利的重要载体。作为统治阶级的象征,宫殿建筑在空间及单体上承载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

在中国儒家礼制思想、佛教、伊斯兰教、以及西方古典主义思想影响下,同时基于不同的社会、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多种建筑文化在东方宫殿建筑中交织叠加体现,形成各国独特的风格。大体来讲其依据的文化哲学主要有两种模式:

其一为受儒家礼制及道家风水思想统治的“人本主义”模式,另一种则是受宗教理念及王权思想共同支配的“神本主义”,但这种模式的宫殿建筑群中,神王合一、宫寺结合,建筑布局和单体形式多多少少带有宗教建筑的影子,所以在这里暂不做讨论。

一.儒家礼制及道家风水对建筑产生影响的历史由来及可考典籍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象征权利中心的宫殿,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也是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建筑群体。同时,古代中国与相邻东亚各国如朝鲜、日本、越南等关系密切,在建筑乃至文化上具有体系一致的特征,都受到儒家礼制及道家风水的影响。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宫殿建筑尊崇宗教文化的理念相比,中国宫殿更注重体现传统文化和社会等级秩序,不过于关注体现宗教神鬼之事。

1.《考工记》

这种模式最早成型于《考工记》,该书成书于春秋末叶的齐国官书,追溯了西周的营造制度,被儒家视为重要典籍。从《考工记.匠人》节中对洛邑的描写中我们可知,西周时期的城市布局成中轴对称,十分规整方正。而宫殿建筑群俨然是一个更加精炼浓缩的小城市,是帝王议政和生活之所。这些宫殿建筑群除了在物质层面需要满足帝王的基本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在民众的精神层面产生影响,用其宏大壮丽的规模和严谨有序的空间格局秩序,彰显出封建王权的至高权威。《考工记》中所要求的方正城市外廓,东西对称格局,皇城位于全城中轴线上的显赫地位,严格纵横的道路,以“左祖右社”作为宫殿的陪衬,这些都反映了皇权至上等级森严的儒家礼制思想,是统治者理想的社会模式在现实中的体现。

2.《礼记》

《礼记》也第一次从理论高度上概括了建筑群的中轴对称布局对于烘托尊贵地位的作用,提出“中正无邪,礼之质也”。显然,主要的殿堂应该建在中轴线上接近中心的位子,这一观点也称为择中论,如荀子所说:“王者必居于天下之中,礼也。”同时书中对利用建筑来区别尊卑也提出了一些办法,如建筑的数量、体量和高度。

2.《易经》

《易经》还对建筑提出了“大壮”的要求,《易.系辞下》中写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并在之后的章节解释为“大壮,大者状也,刚以动,故壮。”体现在宫殿中即为建筑、广场的巨大尺度,宏伟华美和威严。

二.典型“人本主义”宫殿建筑群代表

1.中国唐、明清宫殿

唐代是古代中国对周边国家文化产生影响最深渊的时期,对日本的奈良时代及朝鲜的统一新罗时代的古典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期的新罗都城,平城京和平安京等,也都学习了长安城的格局。唐太极宫据《唐六典》推测,仍采取的是中轴对称格局,强调轴线上建筑物与院落的纵深构图,遵循《礼经》所载周代三朝的概念安排宫殿数目。中轴左右向两边延伸又各有配殿及宫院,安排官员衙署,各个单体以道路和连廊连接在一起,形成宫殿建筑群体。通过控制庭院大小、殿堂规模,来进行对建筑的主次对比烘托、高潮显现和气氛转换的控制。

图片来源: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jianzhu/content/qing/text/mingqingzijincheng.html

2.越南顺化皇城与朝鲜景福宫

中国与越南的历史渊源使得越南的古代城市及宫殿布局、建设吸取了大量的中国经验。这也使得越南顺化皇城成为东南亚地区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按照中国明清故宫形制建造的宫殿建筑群,它所受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规划选址上基本遵循中国古代易学的五行阴阳学说和风水理论。

(1)以明清北京为蓝本,设内外三道城墙,分为京城、皇城和紫禁城,并设护城河。

(2)皇宫呈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通过多重围合的空间营造宫殿建筑及帝王的威严。

(3)建筑群功能分区明确,由居住、办公、祭祀、陵寝等组成。

(4)相应的,同为属国,朝鲜景福宫轴线上的建筑布局及设施也受到明清宫殿规划建设思想的深远影响。两者相比较,其制度非常接近,前朝后寝的布局形式,宫门制度,严整对称的院落,建筑等级关系等,只有规模和建筑数量不一致而已。这是要刻意保持中朝等级层次的关系。

图片来源:http://www.royalpalace.go.kr:8080/html/eng_gbg/guide/guide02.jsp

三.文化内涵下隐藏的关系

儒家礼制理论代表了了古代中国社会关系(其临近几国亦是如此),而道家风水理论则代表了环境关系。建筑物的建造需考虑使用者和周边环境,

正是人本主义的体现,显然,这里的“人”并不意指单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代表由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人本主义即是在以“礼乐”处事观和“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共同指导下,追求社会系统和生活环境长治稳安的朴实哲学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强调的“忠”、“孝”在日本进入幕府时期被进行了扭曲利用,诞生了武士道思想,即对主公与家族无条件的“忠孝”,顺应此时代特征产生的各地“天守阁”,便是各领国的政治中心和藩王权势的象征。这种类宫殿建筑矗立在巨石砌筑的高台之上,不在以建筑群里的姿态出现,其巨大的体量表现在建筑高度与层数上,面阔逐层收进,显得形象威武稳重。这种阁楼的功能目的和古代中国西藏地区的碉楼建筑具有一定的共性,在作为城主的起居议政之所的同时,其本身也是一所坚固的军事堡垒。这也是“中国式”宫殿在社会动荡,文化改变时顺应形式所产生的变化吧。

主要参考文献:

1?萧默,《东方之光——古代中国与东亚建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莫海量,《王权的印记——东南亚宫殿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雷凡,李晓峰,冲击与融合——中日建筑文化发展历程对照,《华中建筑》2002.03.

4?韩东洙,朝鲜时期景福宫营造上所反映的中国宫殿建筑规划理论,《建筑史研究论文集——1946-1996》,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