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的中医药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肥胖症的中医药治疗

靖春梅

靖春梅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喇嘛甸镇卫生院163713)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42例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中有34例疗效显著,4例有效,2例因运动锻炼和饮食调节不配合导致无效,总有效率为95%。结论:采用中医治疗方法治疗肥胖症,能疏通经络,促进人体代谢,使患者真正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关键词】肥胖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070-02

肥胖是指以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常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现代医学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病、继发性肥胖病(如继发于下丘脑及垂体病、胰岛病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的肥胖病),可参考本文进行辨证论治。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门诊收治的42例肥胖症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15~58岁。40例患者中有33例血浆比黏度和血小板黏附率均高于正常,胆固醇、三酰甘油测定值高于正常17例。

1.2治疗肥胖具有本虚标实的特点,治疗当以补虚泻实为原则。补虚常用健脾益气;脾病及肾,结合益气补肾。泻实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通腑、消导、化瘀等法,以祛除体内病理性痰浊、水湿、膏脂、瘀血等。其中祛湿化痰法是治疗肥胖的最常用的方法,贯穿于肥胖治疗过程的始终。

1.2.1中药治疗

1.2.1.1胃热滞脾

治法:清泻胃火,佐以消导。

处方:小承气汤(《伤寒论》)合保和丸(《丹溪心法》)。

前方通腑泻热,行气散结,用于胃肠积热,热邪伤津而见肠有燥屎者;后方重在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于胃而见胃气不和者。两方合用,有清热泻火、消食导滞之功,使胃热除,脾湿化,水谷精微运化归于正化[1]。

方中大黄泻热通腑;连翘、黄连清泻胃火;枳实、厚朴行气散结;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化痰;茯苓健脾利湿。

若肝胃郁热,症见胸胁苦满,急躁易怒,口苦舌燥,腹胀纳呆,月经不调,脉弦,可加柴胡、黄芩、栀子;肝火旺致便秘者,加更衣丸;食积化热,形成湿热,内阻肠胃,而致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沉有力,可用枳实导滞丸或木香槟榔丸;湿热郁于肝胆,可用龙胆泻肝汤;风火积滞壅积肠胃,表里俱实者,可用防风通圣散。

1.2.1.2痰湿内盛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消痞。

处方: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

方中半夏、制南星、生姜燥湿化痰和胃;枳实、橘红理气化痰;冬瓜皮、泽泻淡渗利湿;决明子润肠通便;莱菔子消食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若湿邪偏盛者,可加苍术、薏苡仁、防己、赤小豆、车前子;痰湿化热,症见心烦少寐,食少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可酌加竹茹、浙贝母、黄连、黄芩、瓜蒌仁等,并以胆南星易制南星;痰湿郁久,壅阻气机,以致痰瘀交阻,伴见舌暗或有瘀斑者,可酌加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泽兰、丹参等。

1.2.1.3脾虚不运

治法:健脾益气,渗湿利水。

处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前方健脾益气渗湿,适用于脾虚不运之肥胖;后方益气健脾利水,适用于气虚水停之肥胖。两方相合,健脾益气作用加强,以助恢复脾的运化功能,杜生湿之源,同时应用渗湿利水之品,祛除水湿以减肥。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大枣健脾益气;桔梗性上浮,兼补益肺气;山药、扁豆、薏苡仁、莲子肉健脾渗湿[2];陈皮、砂仁理气化滞,醒脾和胃;防己、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

若脾虚湿盛,肢体肿胀明显者,加大腹皮、桑白皮、木瓜,或加五皮饮;腹胀便溏者,加厚朴、陈皮、广木香以理气消胀;腹中畏寒者,加干姜、肉桂等以温中散寒。

1.2.1.4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利水化饮。

处方:真武汤(《伤寒论》)合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前方温肾助阳,化气行水,适用于肾阳虚衰,水气内停之肥胖;后方健脾利湿,温阳化饮,适用于脾虚湿聚饮停之肥胖。两方合用,共奏温补脾肾,利水化饮之功。方中附子、桂枝温补脾肾之阳,助阳化气;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化饮;白芍敛阴;甘草和中;生姜温阳散寒。

若气虚明显,伴见气短,自汗者,加人参、黄芪;水湿内停明显,症见尿少浮肿,加五苓散,或泽泻、猪苓、大腹皮;若见形寒肢冷者,加补骨脂、仙茅、仙灵脾、益智仁,并重用肉桂、附子以温肾祛寒。

临床本型肥胖多兼见合并症,如胸痹、消渴、眩晕等,遣方用药时亦可参照相关疾病辨证施治。

1.2.2针灸治疗

1.2.2.1基本处方:中脘曲池天枢上巨虚大横丰隆阴陵泉支沟内庭

中脘乃胃募、腑会,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天枢为大肠的募穴,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四穴合用可通利肠腑,降浊消脂;大横健脾助运;丰隆、阴陵泉分利水湿、蠲化痰浊;支沟疏调三焦;内庭清泻胃腑。

1.2.2.2加减运用

胃热滞脾证:加合谷、太白以清泻胃肠、运脾化滞。诸穴针用泻法。

痰湿内盛证:加水分、下巨虚以利湿化痰。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脾虚不运证:加脾俞、足三里以健脾助运,针用补法,或加灸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脾肾阳虚证:加肾俞、关元以益肾培元,针用补法,或加灸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少气懒言:加太白、气海以补中益气。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心悸:加神门、心俞以宁心安神。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胸闷:加膻中、内关以宽胸理气。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嗜睡:加照海、申脉以调理阴阳。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2结果

40例患者中有34例疗效显著,4例有效,2例因运动锻炼和饮食调节不配合导致无效,总有效率为95%。

3讨论

肥胖多由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先天禀赋等病因,导致气虚阳衰、痰湿瘀滞形成。肥胖的发生与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都有关,由于女性活动量少于男性,故女性肥胖者较男性为多。肥胖之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而与心、肺、肝、肾有关。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易酿水湿痰浊;心肺功能失调,肝失疏泄,亦每致痰湿瘀滞。针灸治疗本病也有显著疗效,针刺前后肥胖患者的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肥胖多由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先天禀赋等原因导致,其病机总属脾肾气虚、痰湿偏盛。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功能失调有关。肥胖多为本虚标实之候,虚实之间、各种病理产物之间常发生相互转化[3],病久还可变生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疾病,因此必须积极治疗。临证时要辨明标本虚实、脏腑病位,以补虚泻实为原则,治本用补益脾肾,治标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饮食调摄,饮食宜清淡,忌肥甘醇酒厚味,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维生素的食物,适当补充蛋白质,宜低糖、低脂、低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多食、暴饮暴食,忌食零食,必要时有针对性地配合药膳疗法。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如根据情况可选择散步、快走、慢跑、骑车、爬楼、拳击等,也可做适当的家务等体力劳动。运动不可太过,以防难以耐受,贵在持之以恒,一般勿中途中断。减肥须循序渐进,使体重逐渐减轻接近正常体重,不宜骤减,以免损伤正气,降低体力。

参考文献

[1]李莹;姜占波.辨证治疗肥胖症37例.中国民间疗法.2000.43-43.

[2]俞娜珍.中医辨证治疗单纯性肥胖病.江苏中医.1995.40-41.

[3]陈二民;王莉莉;王玉雯;李玛建;王凤霞.治疗妇女肥胖症63例临床分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