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如何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刘华

重庆市大足区昌州小学重庆大足402360

摘要:创新教育是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开发人的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的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以至于对于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教育发展的主题,那就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学科教学;创新培养

创新人才是民族兴旺和国家富强的关键所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施创新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当前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美国是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其诺贝尔奖获奖人数和大学在世界顶尖大学遥遥领先。美国在创新教育方面,有很多做法对我们很有启发: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注重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内容。反观我国国内中小学创新性人才培养,进而汲取其经验和教训,为我国中小学创新性人才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实践的路径。《新课标》对语数学科在学生的创新培养方面也做出了具体要求。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中小学培养学生创新教育的经验,为我国在对学生创新教育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小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阶段,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

一、正确认识创新的含义

在教学活动中,一提到创新会使人联想到科研、发明创造等,或者让教师与学生有超乎寻常的作为才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小学低段主要表现在: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善于提问、不断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创新,原为一个经济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得在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出来的。就概念分析,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已经是摆在素质教育面前一个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觉悟、有道德、身体健康、有知识的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教师,肩负着把祖国下一代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教师应该具有比学生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方面应成为学生的表率,我们应该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一)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指导行动,行动又深化观念的转变。没有正确的教育观作为导向,就不会有教师扎实有效的创新实践,也就不会形成较强的教学创新能力。温总理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到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就明确提出:“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所以,我们在观念上,首先要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支撑其人格的独立性,以创新作为憧憬与追攀的学习境界。从而在教育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教学模式,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在理解中学、在思考中学习。

(二)其次是掌握现代技术,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瞬息万变、错综复杂,可以说,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从而实现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因此,形势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注意学习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用现代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学习创意,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功能,要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就要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新意识: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去设想和想象,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敢于对同一问题的提出新的见解,并努力去思索,去寻找新的答案。其实,学生敢于假设想像,产生质疑,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答案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

(一)首先为学生构建新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是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与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需要自我表现的空间,而小学生尤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实践操作的空间,为学生构建新平台,让他们在操作中,演示、实验中掌握内容,学到新知识,并以此增加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二)其次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重要方面,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开展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另一方面,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然后是要让学生体验到创新愉悦。

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成功的欲望,都想体验成功后喜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进而成为创新发明的动力。具体要坚持做到,凡是学生能够经过探索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能轻易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或提出的想法做出否定的评价,更不能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急于出面代替,而是适时给予鼓励、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品尝寻找正确答案的愉悦,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四、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新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有利于构成培养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让学生们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练、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让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课堂上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友好地倾听,积极地肯定和鼓励,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发挥民主自由和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五、构建新型评价机制

(一).多鼓励。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创新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创新的动机。

(二).评价标准不求统一。

不能只用教材“要求”这唯一的标准去评价全班探究得到的几十个答案,因为这样做既违背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学生的答案不作硬性统一要求,标准要因人而异。

总之,教师既要具有很强的创新素质,又要对每名学生充满爱,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造训练条件。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多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活动的空间、创造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长远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植根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教师要用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黄淑军.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

[2]朱金琴.浅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