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效阅读为写作导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1

让高效阅读为写作导航

王小平

江苏盐城市盐都区冈中初级中学王小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古语形象地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紧密联系。通过对著名文人墨客创作过程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文学遗产,无一不和阅读有着直接的关系,某种程度上讲,有大量的阅读才有他们文学创作的辉煌,没有阅读就没有他们的文学地位。对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他们步入写作新境界的不二法门。

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可以说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条主要途径,毋庸置疑也是提升写作的必由之路。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主干性内容,而阅读又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首先阅读可焕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阅读中,能使学生在朦胧中感受祖国文化的绮丽,引发好奇心,从而激发创作热情。阅读还可帮助学生领悟写作中的技巧。我们在大量的阅读后不难发现优秀作品的构思的巧妙、思想的升华、语言运用的奥妙。成功的范文也都是结构精美的篇章,从欣赏中,我们还可发现起承转合的脉络,为学习运用奠基。

那作为一个中学生,究竟该怎样做到有效阅读,为自我的写作导航呢?

一是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读书绝不是吃饭,想要马上见成效是难的,我们必须持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没有长期的积累是不可能有大的提升的。古人读书都是从《三字经》、《百家姓》等入手,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还是比较艰涩的文字,在当时却是最浅显易懂的。读书也需要兴趣培养,如果一开始就读大量的、难以理解的书籍,很会让孩子陷入对书的畏难情趣中,从而丧失读书兴趣。在兴趣阅读的基础上,再有目的地推荐针对性读物,以加强阅读的功效。

二是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重在精读。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三是要在普读泛读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见解。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汲取知识、增长学问、学会写作方法,但书本中,特别是古书中由于历史久远的原因,很多观点、方法和现实已经大相庭径,成了昔日黄花,所以样培养甄别能力。北大教授钱文钟说:“听我讲《三字经》可以,但你真的这么照着去做,恐怕有九成的孩子要吃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不难看出要以书为镜,折射自身,反思过去,拓展未来,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与思考,不仅拿得来,而且用得好。

四是要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如果说文言为主的书籍读起来难理解,那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现代人中的部分人也玩起了文字游戏,非要把通俗易懂的东西,弄成“精典”语句,使人读起来伤神费力。我们学习古文,是为了传承古人的文化遗产,而不是为了复古到那个时代,更不是为了弘扬使用之乎也者。有些名气很大的书,却充满了晦涩的文字,好象越艰深越显示出他的语言运用水平,难道“大家”追求的就是这种效果么?正确的是: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用我们平常的语言交流我们内心的真感。

五是要讲究阅读功效,升华阅读品位。读的目的是为了写,可如果没有写的过程,读的效度将大打折扣。相信每一位读书之人,在读时都不可能只是读,都会伴随有或多或少的思考与想法,这些思考与想法如果能写出来的话,那将是对读的进一步深化。你想:要想写出来就不得不想得更多,就不得不联系实际,翻阅更多的相关资料,其过程中自身也就不自觉地增长的知识,提升了品味,因此,读和写是一脉相承的两个事物,我们不要分开,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