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乡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重庆市城乡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谭小林汪波周建初宁洁曹国兴蒋国庆罗英

谭小林汪波周建初宁洁曹国兴蒋国庆罗英茂程雪(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404100)

【摘要】目的调查目前城乡养老方式现状,分析影响城乡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重庆市石柱县、壁山县、江北区、沙坪坝区四个区县60岁及以上老年1845人进行抽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结果分析。结果(1)总体上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最高(50.75%),其次是机构养老(27.68%)及社区养老(21.58%)。城区老人选择依次为家庭养老(36.71%)、机构养老(33.78%)和社区养老(29.51%),乡村老人选择分别占63.29%、22.22%和14.4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老人中城区首选机构养老(59.72%),乡村首选家庭养老(57.65%);正常老人中城区选择社区养老(33.73%)的比例显著高于乡村(1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与健康、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系统、城乡背景等因素与老年人选择不同的养老方式有密切关系。结论家庭养老仍是目前养老方式的首选,乡村社区养老理念和服务模式亟待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城乡老年人口养老方式影响因素

中国社会正处在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期,老龄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养老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目前国内的有关养老问题研究多限于经济发达地区[1,2],针对西部城乡地区老年人的相关研究较少[3]。本课题组主要通过对重庆市石柱县、壁山县、江北区、沙坪坝区四个区县的老年人进行养老方式的调查研究,以期为本地区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以居民小组和养老机构为抽样单位,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石柱县、壁山县、江北区、沙坪坝区四个区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总体调查1845人,其中城区855户(46.34%),乡村990户(53.66%)。家庭1225人(66.40%),机构620人(33.60%)。通过被调查者或知情人,应用筛查量表[4-6]筛查出可疑为精神障碍阳性者340人(18.43%)(简称:患病老人组),其中城区144人(42.35%),乡村196人(57.65%);家庭238人(70%),机构102人(30%)。经过验收和核对,检出不合格问卷107份,实际进入统计分析的共有1738份(94.20%)。

患病老人组(340人):其中城区144人(42.35%),农村196人(57.65%);男223人(65.59%),女117人(34.41%);年龄:<70岁129人(37.94%),70-80岁121人(35.59%),>80岁90人(26.47%);文盲126人(37.06%),小学139人(40.88%),初中60人(17.65%),高中及以上15人(4.41%)。

一般老人组(1398人):其中城区676人(48.35%),农村722人(51.65%);男677人(48.43%),女721人(51.57%);年龄:<70岁655人(46.85%),70-80岁481人(34.41%),>80岁262人(18.74%);文盲514人(36.77%),小学409人(29.26%),初中255人(18.24%),高中及以上120人(8.58%)。

1.2方法

调查员由精神科专业人员组成,对调查员进行培训,统一标准。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用表,深入到城乡社区和养老机构进行一对一的入户询问式调查,并当场收回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养老方式、生活来源及收入状况、健康及就医情况、养老意向等方面。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采用SPSS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按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并分别作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养老方式

总体上家庭养老居第一位(60.99%),其次是社区养老(21.63%)和机构养老(17.38%);患者中依次是家庭养老(67.06%)、机构养老(24.12%)和社区养老(8.82%);正常老人中依次为家庭养老(59.51%)、社区养老(24.75%)和机构养老(15.74%)。城区以社区养老为主(41.22%),明显高于乡村(4.14%);乡村以家庭养老为主(82.79%),明显高于城区(36.59%),以上差异显著(P<0.05)。居住方式:夫妻合住(40.56%)、子女同住(20.65%)、机构共住(11.91%)和独居(10.64%);患者中异地养老(14.70%)和独居(18.23%)的比例高于一般老人(P<0.05);城区老人独居比例(6.34%)低于乡村老人(14.49%);城区老人子女同住比例(24.63%)明显高于乡村老人(17.14%)。照料方式:自我照料占52.65%,配偶子女占照料24.80%,他人照料占22.55%。患者接受配偶子女照料(61.18%)显著高于正常老人(43.99%),乡村老人接受配偶子女照料(43.25%)显著高于城区老人(4.15%)。

2.2生活来源及收入状况

生活来源依次为退休金养老(41.14%)、养老保险(36.77%)、子女赡养(28.99%)、以地、以房或生产经营养老(自我养老)(10.64%)、储蓄养老(4.49%)。城市养老以退休金养老为主,乡村养老以养老保险为主,城乡差异显著(P=0.000)。子女赡养是正常老人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乡村老人组(38.08%)显著高于城市组(12.28%)(P=0.000)。总体收入上比较,患病老人组与正常老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乡村老人收入显著低于城区老人(P<0.01)。

2.3健康及就医情况

慢性病总体患病率为78.54%,其中患病老人组合并慢性病者达86.18%,显著高于正常老人组(76.68%)(X2=14.63,P=0.000)。患病者住院率(40%)显著高于一般老人(33.40%)(X2=5.250,P=0.022),但医疗费用比较差异不明显(X2=0.525,P=0.403)。城区老人医疗费用显著高于乡村老人(X2=53.003,P=0.000)。

2.4养老意向

(1)养老方式选择: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最高(50.75%),其次是机构养老(27.68%)及社区养老(21.58%)。患病老人组选择机构养老(37.35%)显著高于正常老年组(25.32%)(P=0.000),前者选择社区养老(16.47%)显著低于后者(22.82%)(P=0.011);城区选择机构养老(33.78%)和社区养老(29.51%)均显著高于乡村(22.22%和14.49%),城区选择家庭养老(36.71%)显著低于乡村(63.29%)(P=0.000)。城区患者选择机构养老(59.72%)的比例高,城区正常老人选择社区养老(33.73%)的比例高,与乡村老人比较差异显著(P=0.000)。见表1。

表1养老方式的选择意向[n(%)]

(2)居住方式选择:总体上看,选择夫妻同住的比例最高(42.12%),其次是机构合住(22.96%)、与子女同住(15.24%)和独居(13.92%)。城区选择夫妻同住的比例(31.09%)显著低于乡村(51.96%)(P=0.000),城区选择机构合住的比例(30.85%)显著高于乡村(15.90%)(P=0.000);城乡老人选择与子女同住的比例(21.95%和20.15%)差异不明显(P=0.358)。患者与正常老人居住方式选择差异不明显(P=0.407)。

2.5影响城乡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

以养老方式的选择意向为因变量(0=非家庭养老,1=家庭养老),以性别、年龄、文化、婚姻、有无子女、居住方式、有无慢性病、亲子关系、生活来源、经济状况、医疗费用、照料方式、有否精神疾病等13个因素为自变量,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从表2可见,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有年龄、婚姻、有无子女、居住方式、有无慢性病、生活来源、经济状况、医疗费用、照料方式,卡方检验,X2=777.683,P=.000,故Logistic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3.1家庭养老仍是目前养老方式的首选

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乡村家庭的子女较城区家庭多,但老人愿与子女同住的意愿较少,乡村老人更愿意接受配偶的照顾。虽然一定程度上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场所有多种选择,例如入住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等,但是由于经济状况、家庭在提供情感交流和老年人本身心理需求上的特点,家庭养老仍然是目前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方式。鉴于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的规定,长期以来,家庭养老成为我国主要的养老形式,更是我国相当长时期将继续存在的养老模式[7],这可能是由我国的传统历史形成的养老观念决定的,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相关。然而随着核心家庭比例的不断增大,家庭养老功能正日益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前所未有挑战[8]。近年来,城市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传统的子女赡养日益减少,老人对赡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社会化养老的需求越来越高[9],以退休金、养老保险、储蓄等为生活来源的自我养老方式明显增加。

3.2年龄和健康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老年人的年龄不同,养老意愿也不同[10]。60~70岁年龄组人群在整体上被称为“年轻老人”,这一年龄组的大部分人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即便身体出了问题,也可以依靠配偶帮助解决,因此这部分人对社会的养老需求相对较少。在养老的整个过程中,高龄老人的生活照顾问题尤为突出,80岁以上老年人是因健康问题而对生活照顾者依赖程度最高的人群[11],尽管具有子女多的优势,但要子女随时陪伴并不现实,雇佣保姆或入住机构养老便成为最佳选择。

3.3经济因素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稳定的经济来源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障。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生病或生活需要他人照顾时对经济支付能力的考虑。被调查的绝大多数城区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为退休金,保证基本生活没有问题,但如遇到大病或生活不能自理而需要长期雇人照顾时,则无力维持;乡村老人的养老保险费用较低,实际的生活条件依然艰苦。由于各种慢性病的困扰,高龄老人对自己存在的实际照顾问题都有较多考虑,在家养老与雇人照顾带来的经济支出的压力与需求之间形成明显的矛盾[12]。经济支付能力差是影响其入住机构养老的最主要原因,福利性机构养老毕竟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民办性质的养老机构可以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3.4社会支持系统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现在的高龄老年人子女人数普遍较多,大多数老人可以从子女那里获得不同程度的生活照顾和经济资助。但从调查的居住照料情况可以看出,实际接受子女的照料较少。“四二一”的家庭人口模式,子女赡养这种可以利用的养老资源逐渐变得匮乏,加之工作的流动性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许多子女远离父母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无暇照顾年老的父母。因此,居住形式上的代际分离和居住地的距离在客观上给成年子女照顾老年人带来实际困难。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龄时代,配偶成为其主要的依赖对象。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配偶之间的照顾受到限制,尤其是高龄老年人,丧偶的比例逐渐增加,患病机率逐渐加大,老年配偶双方的健康状况已难以满足相互之间的生活照顾需求。因此,从发展眼光看,加大对社会养老理念及服务模式的建设,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3.5城乡背景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在农村,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占了主导地位。与城区相比,农村还相对落后,农民收人相对较低,农民的养老成本也相对较低[13],传统的家庭赡养仍然是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农民的健康状况堪忧,医疗保健水平不高,因此为老年农民提供一份费用低廉、方便的合作医疗极为必要。城区老年职工的养老必须用退休金来支撑,城区居民的养老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只有进一步增加养老金收入才可以满足老人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以及医疗保健服务需求。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入进行,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将是未来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振云,李娟,许淑莲.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1):713—715.

[2]孟兆欣,姜苏华,鞠培娟.社区独居老年人与敬老院老年人养老方式比较[J].四川精神卫生,2007,20(4):249.

[3]张河川,岑晓钰.云南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对比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7):865—867.

[4]周建初.老年精神卫生评定工具[J].老年学杂志,1990,10(1):9.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6.

[6]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1998:166,224.

[7]刘丽萍,蒋升湧,徐冬英,等.城市养老方式发展趋势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8,6(7):44-46.

[8]初炜,胡冬梅,孔祥金,等.农村老年人群对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养老模式探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2):87-90.

[9]朱犁.中国城市老年人口养老方式的转变与选择[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3):3159-3161.

[10]袁浩斌,杨英华,吕探云,等.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现状调查[J].上海护理,2001,1(2):1-3.

[11]董沛,崔艳青,杨兰兰,等.城市老年人群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4):56-60.

[12]苏丽惠,董沛,李翠.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10,31(5):633-634.

[13]陈香亲.中国农民养老的特殊性[J].人口学刊,2000,(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