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1

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疗效分析

刘丽

刘丽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广西柳州545000)

【摘要】目的:对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按入院前后顺序,将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所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前者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前提下,对后者再予以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2.3%)高于甲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3,P<0.05);乙组患者胸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均少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取氯吡格雷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9)04-0134-01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对此病治疗方案的研究,是当前临床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案为了解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临床价值,将对我院所收治的3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予以氯吡格雷治疗,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案共有78例研究患者,均选自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按入院前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成两个小组,即甲组与乙组。甲组39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区间38~77岁,平均年龄(58.9±6.7)岁;梗塞位置:6例上壁,18例中壁,15例下壁。乙组39例,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区间37~74岁,平均年龄(57.5±6.3)岁;梗塞位置:10例上壁,17例中壁,12例下壁。对比上述甲乙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梗塞位置等,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甲组:对该组患者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即对患者予以吸氧、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同时对患者予以口服阿司匹林(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准文号:H36020722),1次/d,300mg/次,用药3d后,1次/d,100mg/次,持续用药3个月。

乙组:在甲组基础之上,对乙组患者再予以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J20180029)治疗,1次/d,300mg/次,用药3d后,1次/d,75mg/次,持续用药3个月。

1.3疗效判定标准[1]

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退,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缓解,心电图检查显示有所改进,为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未好转,甚至有加重的趋势,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胸痛发作次数、持续发作时间进行观察与记录。

1.5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展开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甲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4.4%,乙组为92.3%;乙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甲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523,P<0.05)。

3.讨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临床上一般采取常规对症治疗,如吸氧、改善水电解质平衡,同时对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治疗,但其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寻求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氯吡格雷是一种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能在一定程度抑制血小板糖蛋白b或结合钙依赖性纤维蛋白原受体,并能够经由对细胞膜二磷酸腺苷受体的制约,达到避免血栓素形成的目的[2]。

研究得出:采取氯吡格雷治疗的乙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低于甲组,即92.3%vs74.4%;另外,在胸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方面,乙组明显少于甲组,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予以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可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可缓解胸痛发作次数,并缩短发作时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赫留党.氯吡格雷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20):45-46.

[2]王瑾,杨东伟,李海洲.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抗感染药学,2018,15(07):1258-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