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赵陈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赵陈丹

赵陈丹

陈丹

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语文教学完成它真正的最终教学目标。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笔者以为可以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和创建生活化的课堂入手,让学生亲近语文,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活化;语文教学;教学目标

孔子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20世纪初,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观。他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并且,陶行知还强调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他说“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以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以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以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序的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则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活动,拓宽学生的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语文教学完成它真正的最终教学目标。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皆生活,生活有多宽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广,有效地利用“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当中,“大语文”教育的目标就能切实地得到体现。

一、生活处处有语文,创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一本语文书就是一个大社会,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就是一个个生动的生活鲜例。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如果能善于发现语文和生活的关系,并且善于将教材和生活有机结合,定能使课堂的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导语的设计应该生活化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语的作用自是不必细说,但如何才能算是好的导语呢?笔者认为,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就是好导语。

首先,走进作家生活,了解写作背景。语文课本选入的大多是“大家”之作,“文学家”、“作家”或者“诗人”、“学者”的头衔总是让我们景仰不已而望而却步,因此碰到诸如鲁迅、徐志摩、老舍等“大家”的文章,学生总是显出极为不自信的神情,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从中作旋,拉近作家与学生的关系。而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走进作家的生活,了解写作的背景。例如,可以讲讲鲁迅的生平,包括他的一些重大的人生经历——小时的易名、家道中落,求学时的艰辛,弃医从文的始末,婚姻的曲折,执教的辗转,与其他文人的对战等等,甚至可以讲讲其他人对鲁迅先生的反面评价;再如,可以说说徐志摩三次不幸的婚姻爱情,说说他的为人,讲讲他的诗歌散文和他的英年早逝,由此一来,学生可以明白,作家的生活也是和我们常人一样的生活,他们一样有爱、有恨、有喜、有怒,有欢、有悲,甚至他们还可以明白,因为那些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笔下便能生发出那些不寻常的文字。走进作家的生活,理解作品自然就不再仅仅是对教师讲解的照单全收。

其次,创设生活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语文课本总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编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作品往往最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若能在上课之前设置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作品所展示的环境场景,语文课堂便能迅速活跃起来。比如,《犟龟》、《假如人类也有尾巴》、《选举风波》、《一厘米》、《小男孩》等文章,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就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先让学生说说“我会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旦调动起来,学生对文章内涵的体会便会更加深刻。

2.问题的设计应该生活化

语文课的失败,莫过于课堂气氛的沉闷。上好一堂课,让学生有话说,选准突破口是关键。因此,问题的设置最好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把语文的课堂变成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语文的乐趣。比如,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如果你是年过古稀的仲永,今天来到这个班级,回想起五岁那年的奇迹,肯定感慨万分,那么,你想给在座的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学生们什么样的忠告呢?”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马上活跃起来,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汇集,除了“后天学习更重要”,“教育者不能误人子弟”之外,他们还提出了“被教育者自己也应明辨是非”、“活到老学到老,亡羊补牢犹未迟也”的独到见解;再如,教学《马说》一课,学生也就“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匹千里马,你会如何让世人见识你的才能”这个问题畅所欲言,对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又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又如,语文课本的口语交际教学尤其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模拟招聘现场,模拟辩论会、记者会等等的活动都极为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应该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享受语文课寓教于乐的魅力。

生活处处有语文,让语文课堂生活化,在语文课堂中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不仅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而充满活力,更有助于巩固所教授的知识,学用结合,事半功倍。

二、语文处处皆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起着指导教学、检测学习的定向作用;而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又时刻影响着目标的实现。所以,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创设好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则是要明确目标。笔者认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都不能体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的初中阶段课程目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关于古诗文的阅读评价标准是:“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关于阅读还有“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情感体验”和培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说明。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把重点放在对文言文的字词疏通外,还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体验”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即对文言文尤其是寓言故事的寓意的生活化理解。以《祖逖北伐》为例,“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家喻户晓,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颗耀眼明星,但是,抛弃时代的局限性不说,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出发,提出“蛮干不如巧干”等关于“闻鸡起舞”的新见解,我们也不能否定他们的观点。同样的例子还有《愚公移山》等传统篇目,“愚公”在现在学生的眼中确实是“愚”公,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山的实现已经不再需要借助神灵的力量了,愚公“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愿望不再是奢谈,用学生的话说,他们“可以搬家”,也可以“挖隧道”,甚至可以“网上购物”,而如此的“奇谈”,都是学生根据我们的生活体验得出来的结论。当然,虽然我们不能一味否定学生的“独特”见解,但是,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领会“闻鸡起舞”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这样,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才能拥有较为全面的体会,并以其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所以,关于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全面领会其精神内涵,并以之为我们学习、生活的借鉴。

还是以文言文教学为例,应当让学生明白,文言字词的掌握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极有帮助,大到文章的写作,小到短信的编辑,使用一些文言字词能使表达言简而意赅,简约而富有文化韵味,教学的时候可以做做编短信的游戏,既巩固文言字词的知识,又能让文言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可谓一举而两得。

语文教育界有一个非常出名的言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不能只是“语文”的语文,更应该是“生活”的语文,而生活,因为是“语文”的生活便更显得充满诗意而富有生机。

总之,语文和生活是交融为一体的一门艺术,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是成功的教学。

作者简介:赵陈丹,女,1981年生,福建漳州市华侨中学一级教师。

作者单位:福建漳州市华侨中学

邮政编码:3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