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30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手术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30例分析

邵鹏刘万春

邵鹏刘万春(江苏省宜兴市和桥医院214211)

股骨干骨折是人体骨折中最常见的损伤骨折之一,多系较大暴力造成,粉碎性骨折较多,大多需手术治疗,术后出现骨不愈合的几率较高。我院自2000年—2010年,共计手术治疗股骨干骨折361例,术后出现骨不愈合3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5—73岁。致伤原因:车祸24例、坠落伤16例。其中粉碎性16例、长斜性5例、多段4例、横段5例。因骨折不愈合再次入院治疗时间8月—2.5年。

1.2首次治疗情况:加压钢板固定10例:段钉1例、钢板断裂4例、螺钉松动1例,内固定物无异常4例。髓内钉固定20例:松动6例、断裂4例、折弯1例、内固定物无异常8例。一般负重行走时间为3个月左右。(本组23例病人下地负重行走前,未进行X线检查,未接受医生指导)

1.3再次治疗方法及结果:其中3例钢板内固定者和1例髓内钉固定者,因内固定物良好,出现肥大性骨不愈合,采用联合跨人字石膏固定,2月后愈合。其余26例采用二次手术治疗,其中12例采用加压钢板固定,10例采用髓内钉重新内固定(二次手术病例均行自体髂骨植骨术)。余4例,原有髓内钉固定者,未拔除原固定物,在骨折端开竖槽,直接植入自体髂骨条。二次手术病例随访1—2年,均达到骨性愈合。

2讨论

股骨干因为是人体的最大负重骨,所附着的肌肉力量比较强大,所以股骨骨折术后易发生内固定物松动、骨折移位,导致不愈合,这与术中未能得到稳定的固定有关。同时,骨折本身的创伤或手术造成局部血运障碍,以及与术后不适当的功能锻炼及活动关系密切,还有,患者全身状况与骨折愈合也有一定的关系。年老体弱及患有基础性慢性疾病患者的不愈合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2.1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时,应严格遵循AO内固定原则,选择钢板时不宜过短,最好不少于8孔。本组病例中,钢板固定组,钢板少于8孔的有4例。钢板放置前应充分塑形,尽量与复位后的股骨干吻合,若不吻合,则术中易出现应力侧骨折端分离。术后功能锻炼过程中,由于应张力的作用,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加压钢板只能负担固定作用,切忌使用未塑形的钢板对骨折进行复位,否则,术后钢板断裂的几率较高。钢板的放置应在骨折的张力侧(股骨干的张力侧在其后外侧)。对于AO的加压螺钉,应严格遵循先攻丝再拧入的原则,否则,易致螺钉的把持力下降,产生松动及退钉。但个别骨折疏松患者也可不进行攻丝,直接选用松质骨螺钉拧入,以增强把持力。

2.2行髓内钉固定时,对主钉的选择非常重要。主钉不宜过细,过细易导致松动及折断,不能对抗旋转应力,而使锁钉断裂、骨折移位,即使不断裂,也可使骨折固定不稳定,存在微动,不易愈合。而主钉过粗,则易出现打入困难,过度扩髓使骨皮质过薄,损害骨内膜血供,使骨本身的强度降低。同时,主钉过粗时,打入易使骨干劈裂,碎骨块复位困难,产生分离,为骨不愈合留下隐患。

2.3粉碎性骨折是股骨干骨折中最常见的,易发生不愈合的骨折,所以,术中对碎骨块的处理特别重要。在剥离过程中,应注意保留其血供,不能因为过度追求解剖复位而过分剥离,使碎骨片变成死骨。对缺骨较大的骨折间隙,应采用一期植骨,(最佳方案是采用自体髂骨植骨),使骨折端的稳定性增加,并能使成骨细胞爬过骨折间隙,加快骨折愈合。粉碎性骨折的碎骨片常需要辅助内固定,若碎骨片需拉力螺钉固定,则尽量使拉力螺钉经过钢板螺孔,使螺钉、钢板及碎骨块成为一个整体,不易松动,能更好地对抗功能锻炼过程中产生的应张力,使骨折端稳定性增加。若不得已采用钢丝环扎固定细长碎骨块,则最好采用两根钢丝环扎,且两个钢丝需交替逐渐拧紧,这样骨折碎骨块不易产生松动和旋转移位,并且,所选用的钢丝不宜过粗,以免骨膜的血供产生不良的影响,使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2.4术后医生对患者指导功能锻炼亦非常重要。本组病例均未进行严格的功能锻炼指导和随访。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定期摄片复查,根据X线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后,及时调整,可从制动到卧床休息,甚至石膏托固定,逐渐进行功能锻炼。一般遵循的原则是:先活动后负重,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从肌肉等长收缩到床上活动,再到扶拐行走和负重行走,均要进行追踪指导,逐步调整功能锻炼方式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