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康博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康博成

康博成

平昌县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四川巴中636400

摘要:智慧城市是在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简述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其建设意义,从规划理念、形态、机制等方面讲述了智慧城市背景下的规划取向,最后从理念和实践创新两方面重点论述了该背景下城市规划创新路径,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创新

1智慧城市概述

“智慧城市”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1],兴起于2008年11月,IBM公司在外国关系理事会上首次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的理念后[2]。当前,国内外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智慧城市”,从其内容上看,其涵盖的范围比较广,人们在研究时切入点、方向等方面的差异,所表达的“智慧城市”也有所区别。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城市社会功能为切入点,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民生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合理规划城市,逐步实现基于城市基础功能,可称之为“功能化智慧城市”。第二类则比较大众化,其主要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切入点,通过创建智能化的民生、交通、公共服务等,以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可称之为“技术化智慧城市”。

据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8.52%[3],城市人口的膨胀给城市建设与管理带来了许多难题,城市问题日益严重,构建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建设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有利于促使城市空间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蔓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其次,发展智慧城市不仅有利于提高民众参与度,还有利于促进城市规划信息公开透明化、城市治理模式的改变,在推动城市产业结构改革、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

2智慧城市背景下的规划取向

2.1规划理念

由蓝图静态规划转向过程动态规划。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以静态、蓝图远景式规划为理念和技术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发展的要求,急需建立动态、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针对这些问题,智慧城市规划转变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创建统一数据平台,制定统一规范标准,分析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海量数据,并可以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准确预测,让规划更具有动态性和规划弹性。

2.2规划形态

由物质形态规划转向综合统筹规划。当今社会城市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城市空间上出现的新问题,将无法通过传统物质形态的规划彻底解决,实现规划向多维度、综合性的统筹规划转型是必然要求。为此,需从战略制定、空间评价、发展预测和布局等方面入手,以构建新的空间规划体系以改变原有的规划体系。在空间战略制定上,其主要着力于基于要素联系的网络分析,以及社会对城市发展蓝图的诉求,多维度谋划城市未来的空间拓展方向、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

2.3规划机制

由政府单一主导转向跨领域的集成。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涉及产业策划、规划设计、实施运营的等多个环节,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参与者的多方互动产业的导入、城市功能的重塑、城市运行的机制以及城市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需要创建与之相协调的机制和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涉及多专业、多领域和多参与主体的共同协同,协同机制应充分体现“智慧的协同”,以利于简化决策和实施程序、提高公众参与和决策透明度、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推动智慧城市的顺利建设。

3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

3.1规划理念创新

(1)坚持以居民需求为中心。在《城乡规划法》中,已经明确规定要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在规划中要坚持以居民实际需求为中心,全面发展智慧城市。这决定了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以需求与服务为核心理念的。因此,发展智慧城市过程中,需对城市中各项与民生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以便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掌握人们的实际需求,并能够根据其来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构建更适合人们生产、生活的高品质智慧城市。

(2)坚持可持续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这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理念在存在一定冲突,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也成为专家学者们开始研究的课题。这决定了城市规划要立足当前需求的同时符合长远利益,城市规划理念要跟随时代发展创新,应着重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长远利益。在进行智慧城市规划时,应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制定出更适合城市健康发展的方案。

3.2规划实践创新

(1)规划方法。智慧城市结构化、智能化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通过建模的方式对数据展开可视化,模型化以及定量化的分析,将会形成科学的规划方案。而规划需要做定量分析、空间模拟和工程设计,开发、集成大量的技术模型,意味着城市规划需要加快相关专业技术的开发与集成[5-6],这无疑需要大量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而在技术上,“生态-技术”可用于应对快速增长的城市空间产生的多种可持续与修复的问题,该技术可分为4种,如环境技术、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其适用范围及功能也有所区别,应根据实际需要选用。

(2)规划编制队伍。就目前来看,由于智慧城市中数据的分析涉及信息/智能基础建设与ICT技术等不同专业领域,而我国大部分的规划部门人才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数为规划设计类人员,在信息技术方面较为薄弱,无法满足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规划部门应重视复合型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筹建高水平的规划编制队伍。

4结语

智慧城市是在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规划编制人员应在立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未来发展需求,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城市规划理念、实践进行创新,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以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鹤然.天津市宁河县“未来智慧城”建设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5.

[2]王海蕴.智慧城市:一个体系的变革[J].财经界,2013(07):20-21.

[3]佚名.我国城镇化率升至58.52%[N].北京日报,2018-02-05(09).

[4]孙靖瑶.智慧城市下的城市规划发展与建设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6):29-30.

[5]吴月静.关于南京城市转型与规划创新的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09,24(12):62-66.

[6]王波.以“智慧规划”助推无锡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15(02):9-15.

作者简介:康博成(1982-),男,四川广元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新农村建设、建筑设计、园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