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对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对照研究

石泉业

(甘肃省金昌市人民医院甘肃金昌737100)

【摘要】目的:对比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来我院肝胆外科治疗的112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进行治疗。将两种手术在手术过程中的临床指标、术后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但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结石效果更好,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案。

【关键词】微创保胆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结石

【中图分类号】R6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7-0184-02

胆结石是一种多发的慢性肝胆疾病,发病原因复杂,受饮食习惯、环境以及遗传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由于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胆结石在我国成年人中发病率约为10%~15%,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患者在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结石的增大则会压迫胆囊血管,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现巨大的疼痛感,并且能够导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现代医学中,针对胆结石患者,主要采取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对比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肝胆外科治疗的112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胆囊结石,排除严重器官器质性疾病患者、结核病患者以及有腹部手术史者。其中,男62例女50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3.56±2.58)岁,根据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42.86±1.85)岁。观察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44.26±1.37)岁。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并采取气管内插管全麻,采用腹壁四套管法进行手术。在患者的脐上缘作切口,置入第1个套管及腹腔镜,同时建立CO2人工气腹,控制压力在9.75~12.00mmHg。置入套管及腹腔镜,根据腹腔内情况继续放置好另外3个套管,在腹腔镜的辅助下观察和分析胆囊等部位的基本情况。关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将胆囊底部提到腹腔外,并对胆囊进行分离。在分离胆囊过程中注意观察囊床渗血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止血。最后检查腹腔,彻底清除异物,确定无胆瘘和活动性出血后,用生理盐水清洗腹腔,缝合切口,完成手术。

观察组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进行治疗。对患者采取气管插管全麻,在脐下5cm处做1个1cm的切口,建立CO2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进腹方法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相同,通过腹腔镜观察胆囊基本情况,在胆囊底与相应肋下缘做长约1.5cm的切口,置入10mm套管针。在腹腔镜的辅助下,将胆囊底提至腹外,并解除气腹。将胆囊底部缝于切口上方,用超声刀在胆囊底切1cm左右切口(视结石大小而定),置入纤维胆道镜。使用0.9%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胆囊,吸出胆汁,使用一次性取石篮将结石全部取出,彻底清洗胆囊黏膜表面异物,确认胆囊引流顺畅及结石完全清除后缝合胆囊切口。再次建立人工气腹,并将胆囊送回腹腔,观察腹腔并确定腹腔无出血及胆汁存留,使用0.9%氯化钠溶液彻底冲洗腹腔,退出腹腔镜缝合切口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感染、补液等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临床指标以及术后胃肠道恢复指标,以及随访情况并记录不良情况及并发症。其中,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胃肠道恢复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7.0版软件对所有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分析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手术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但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x-±s)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有5例出现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3%;对照组有11例患者出现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4%。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χ2=1.823,P=0.177)。

3.讨论

传统医学中对胆结石经常采取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手术较为成熟和安全,能够达到解除梗阻、切除病灶并清除结石的目的[2],能够有效治疗胆结石。但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创伤较大,造成患者恢复慢并且术后并发症多。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腹腔镜手术胆囊切除术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治疗胆结石,手术切口小,患者恢复时间短,减少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感。但在随访中发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实施后患者易出现结石复发、胆管狭窄等并发症[3],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微创保胆取石术能够有效避免胆囊切除带来的并发症,并且恢复快、创伤小,该手术受到患者和医师的青睐。但选择手术方法时应考虑患者实际情况,患者无胆囊炎、胆总管畅通、胆囊功能良好以及胆囊壁厚度在3mm以下时,优先选择微创保胆手术进行治疗,但当患者胆囊正常功能丧失、胆囊中重度炎症或者急性发作等,则优先选择胆囊切除手术[4]。

本研究中,微创保胆取石术手术组在手术过程中出血少、患者恢复时间短,术后不良反应率低。表明,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结石效果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参考文献】

[1]陈轶昀,陈琛,吴科能.胆结石的化学基础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8):7-8.

[2]林秀山,兰志新.手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研究进展[J].淮海医药,2016,34(2):250-252.

[3]马亮.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的治疗效果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4):123-125.

[4]刘涛,赵鑫,梁利平,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8):3147-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