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1

益气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姜立荣

姜立荣

(江苏省海门市四甲镇卫生院江苏海门226144)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分析益气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绞痛的效果。方法:对我院的2011年1月到2014年7月收治的9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益气通脉汤汤。结果:干预组的临床症状表现、心电图期变化情况都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冠心病合并心绞痛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服用益气通脉汤,能有效的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绞痛。

【关键词】益气通脉汤;冠心病合并心绞痛;疗效分析

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而引起该症状的原因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暂时性缺血、缺氧。而在临床表现中又常常伴有心脉闭塞、心肌疼痛等。我院在对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益气通脉汤口服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我院的取得疗效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4年7月收治的98例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43例,年龄在41-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5岁。患病时间为5个月-11年。对98例患者进行冠心病合并心绞痛确诊,发现有40例患者患有合并糖尿病,35例患者患有高血症,24例患者患有高脂血症,所有患者入院前经常规治疗均不能控制心绞痛症状发作,并伴有胸痹、心痛等症状。以上病情确诊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对9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周期、既往病史上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其中统计学有意义以P<0.05表示。

1.2治疗方法

均对两组患者进行扩冠状动脉治疗、输液吸氧治疗、合并症治疗。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硝酸异山梨酯片药物口服治疗,其中每次10mg,每日3次;肠溶阿司匹林药物口服治疗,每次75mg,每日1次给予患者20ml:09%浓度的500ml冠心宁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每日一次,持续一个疗程(1个疗程为14天)。如果患者治疗过程出现剧烈的心绞痛,在给予其服用硝酸甘油片或财务硝酸甘油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干预组: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益气通脉汤口服治疗。将30g黄芪、10g桂枝、10g赤芍、10g川芎、6g炙甘草,党参、丹参、当归、红花、三七、葛根、柴胡、桔梗、枳壳、牛腾各15g进行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以14个月为一个疗程,2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绞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制定三个指标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其中心绞痛等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到0.05m以上为显效;心绞痛等症状有所减轻、心电图改善情况符合有效的标准为有效;心绞痛等症状无改善,心电图改善情况不明显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用方差对组间数据进项经验,用t对组内数据进行检验。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是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状,它属于中医中的“胸痹、心痛”范畴,该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的比较复杂。而中医中对其的解释为心阳不足,运血无力,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心脉闭塞,引起心绞痛[2]。在冠心病合并心绞痛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服用益气通脉汤,能够补中寓通,通补兼施,使气旺则血生,气足则帅血有力,血运畅通,瘀血自散的效用,进而改变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现状,提升心肌供血能力。黄芪、丹参、桂枝等中药的服用,能够缓解患者血瘀的状况,并能够补气养血。柴胡、桔梗、枳壳、牛膝几种中草药的、结合服用,可以活血化瘀,降低患者的心绞痛疼痛感。现代药理学中对黄芪、党参的药用价值进行分析,认为黄芪与党参能够扩张冠状动脉,提高心肌供血的活力和耐缺氧能力,从而加快心脏血液的活动能力。

本课题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电图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干预组的临床症状表现、心电图期变化情况都优于对照组。

可见,在冠心病合并心绞痛常规治疗方法上结合益气通脉汤治疗,可有效的缓解由冠状动脉硬化而导致的心律失常,是一种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绞痛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

[2]刘中华.益气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0例[J].光明中医,2011.26(04):709

[3]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