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病人健康宣教作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HIV感染者/病人健康宣教作用效果分析

莫祖玲蒙丽罗小珍吴秋明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人民医院;535400)

【摘要】目的:评价对HIV感染者/病人实施健康宣教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经CDC确诊阳性的无明显机会性感染的100例HIV感染者/病人,进行为期半年的全方位健康宣教,评价健康宣教的实施效果。结果:实施健康宣教前后HIV感染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实施前。结论:有效的健康宣教,可以提高HIV感染者/病人的总体知识,改善HIV感染者/病人的知信行,提高艾滋病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HIV感染者/病人;健康宣教;效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5-0502-01

艾滋病(AIDS)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目前无治愈方法,给患者、家庭、社会经济和医疗资源带来了严重影响,如何有效控制艾滋病流行也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针对本地区艾滋病的感染情况,为了有效控制艾滋病流行,我们对确诊的HIV感染者/病人实施一对一的健康宣教,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初筛阳性后经CDC确诊的100例无明显机会性感染的HIV感染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参与完成整个健康教育活动。感染者年龄在20-60岁之间,初中以上学历,语言沟通能力、听力正常。合并心、肝、肾、脑严重疾病感染者不入选。

1.2、健康宣教方法:护士采用一对一口头宣传、发放资料,电话随访、集中座谈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每月一次,集中宣教时间定在每月第二周星期五下午3时到5时在关爱门诊进行。宣教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基础知识、自我监测、情绪管理、康复锻炼、消毒隔离措施等等,半年后通知感染者/病人回院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

1.3、效果评价:评价健康宣教前和健康宣教实施半年后感染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效果评价。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采用HIV感染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进行评价【2】,内容包括6个方面,即日常生活管理、疾病知识掌握、自我监测、遵医行为、情绪管理、消毒隔离措施。每个方面均采用4级计分法,即未掌握一0分,部分掌握一1分,基本掌握一2分,掌握一3分,得分越高,自我健康管理越好。生存质量采用“WHOQOL-HIV—BREF”生存质量简表【3】进行评价,内容分为6个领域,共120个问题,即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支柱/个人信仰,均采用5级Likert标度法进行量化测定,1~5分表示从消极的感知或体会到积极的感知或体会,各领域得分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整个评价过程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宣教前后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健康宣教实施后感染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详细结果见表1、表2。

表1健康宣教前后感染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注:p<0.05

表2健康宣教前后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3.讨论目前国家对HIV感染者/病人的管理方法及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全国没有统一的管理方法。根据本地区HIV感染者/病人的流行特点,传播途径、人群分布和经济状况,课题组对100例无明显机会性感染的HIV感染者/病人实行了一对一口头宣传、发放资料,电话随访、集中座谈等方式对感染者进行了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并定期随访半年。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的健康宣教可以提高HIV感染者/病人的总体知识,增加其健康行为和信念,提高感染者心理健康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减少随访脱失率,减少艾滋病的流行。一对一全方位的健康宣教经费、人力投入不多,效果显著,适宜在本地区HIV感染者/病人中推广应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NCADS,NCSTD,ChinaCDC.UpdateonADS/HIVepidemicinChinaandmainresponseincontrolandpreventioninJanuary,2015.ChinJAIDSSTD。2015,21(4):261-263.

【2】杨茜,李雨昕,王稼香.标杆管理法在无症状HIV感染者健康教育中的[J].护理学杂志,2016,3(31)61-62

【3】ZimpelRR,FleckMP.QualityoflifeinHIV-positiveBra—zilians:applicationandvalidationoftheWHOQ()L-HIV。Brazilianversion[j].AIDSCare.2007,19(7):92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