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预防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预防作用

岑红丹

岑红丹(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骨一科52500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8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了术前评估、术后体位护理与运动锻炼、心理护理以及饮食指导,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分别为(2.1%vs18.4%,χ2=7.127,p=0.008),差异极为显著。结论护理干预方法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常规护理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232-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产生不正常的凝结,其发病率较高[1],多发于下肢骨折患者[2],其发病后的临床特征主要有下肢疼痛、肿胀、浅表性的静脉扩张以及下肢皮肤温度升高等,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血栓脱落,进入肺部,引发肺栓塞[3]。而骨科患者的DVT诊断本已不易,故对DVT的良好预防是骨科护理的重要内容[4]。本文通过对我院骨科手术患者临床预防DVT经验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期望能为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1.5岁,按骨折类型分为:股骨干骨折17例、股骨头坏死14例,原发病有股骨颈骨折11,骨盆骨折7例。对照组患者49例,男34例,女15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0.9岁,按骨折类型分为:骨干骨折19例、股骨头坏死13例、原发病有股骨颈骨折10例、骨盆骨折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患者的骨折情况采用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采用以下的护理干预方法,其具体的方法为:(1)术前评估观察组患者进行高危人群的术前评估,主要针对高龄(>60岁)、肥胖、吸烟、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以及既往有血栓史的患者列为高危人群对象,对高危人群的患者,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预防,主要有:①讲解术后患者易发DVT的原因与后果,使得高危患者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其更好的配合好相关的治疗。②生活习惯的养成,对高危患者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例如:抽烟、酗酒、过量饮食、缺乏运动等进行劝导,使患者尽可能将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戒除,改善身体机能,减少对身体的危害。(2)术后体位护理与运动锻炼①患者在完成手术后,待患者清醒,指导患者对主动股四头肌、踝关节以及膝关节进行活动,活动时间每天1-1.5h②在患者的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抬高双下肢、避免在患者膝盖下面垫硬枕、过度曲髋、以尽可能的利于患者下肢血液回流,加强患者的下肢静脉回流。③间歇的压迫方法患者术后进行间歇性的气囊进行压迫,其主要的原理为,患者进行小腿充气可以有效的增加患者下肢静脉回流的速率,另外可使得患者的静脉完全排空,对患者的瓣膜功能进行良好的保护,另外相关的研究表明,进行间歇性的下肢充气可以促使患者的纤维蛋白进行溶解。(3)心理护理患者在入住医院后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对疾病的担心,对今后工作和生活担心以及对医院治疗能力的担心,因而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医院环境的讲解患者在入住医院后向患者介绍医院的住院环境,使得患者尽快的熟悉医院与病区的布局,减少对医院的恐惧感。②信心的树立患者进入医院后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担心、焦虑、恐惧、失落等负面情绪进行积极的疏导,主要向患者介绍医院的医疗水平与技术、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的配合相关的治疗,同时对于有其他心理疾病的患者采取一对一聊天的方式,先做一个倾听者,在了解患者心理问题缘由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排解,例如对于有中度或者重度抑郁症的患者,护理人员在与其沟通的过程中除了保持微笑与热情外,还应当尽可能的以“旁听者”的角色鼓励患者进行主诉,同时在说话的过程中还应当尽可能的选择适当的语速与语气进行沟通。(4)饮食的指导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饮食指导,主要指导患者选用一些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以及纤维蛋白的食物,多食用水果与蔬菜,同时还应当以酸性的食物为主。

1.3观察方法对临床上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以检查结果作为判定患者是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标准。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显著性水平α=0.05进行双尾检验。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情况为1例,占比2.1%,而对照组患者的dvt发生的例数位9例,占比18.4,两组患者进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χ2=7.127,p=0.008。

表1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组别例数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n,%)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n,%)

对照组4940(81.6)9(18.4)

观察组4948(97.9)1(2.1)

χ2/7.127

P/0.008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由三个因素所导致:血流速度缓慢、静脉管壁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5],其目前已被公认为当前临床上最难诊治的一种疾病[3-4]。下肢骨折的患者由于下肢活动受限,其下肢的血液经常处于高凝状态,患者受伤后需进行长时间的卧床休息,进一步阻碍了下肢静脉的血液流动,且创伤性骨折可损伤静脉血管壁,故骨科患者极易导致DVT的形成。最后骨科手术患者在发病后常将注意力集中在患者的手术部位以及原发病,加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情不了解,缺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诉,即使患者的腿部不适,多数患者会认为是手术的创伤性反应,容易忽视[6]。因而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全面评估,强化患者的风险意识教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以及早治疗,对其痊愈有重要的意义。

患者在进入医院后,相关的研究表明多数患者会有一定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对患者的康复有密切的联系,患者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配合相关治疗,一方面可以加快康复的速率;另一方面良好的心态可以为日常的沟通与主诉提供帮助,使得护理人员与主治医师可以更好了解患者的病情。所以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在对骨科术后患者进行良好的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得到良好的预防与控制,与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对比,差异极为显著,χ2=7.127,p=0.008。

参考文献

[1]WestrichGH,SculcoTP.Prophylaxisagainstvenousthromboembolicdisease:costsandcontroversy[J].JBoneJointSurgAm,2002;84-A(12):2306-2307.

[2]宋金兰,高小雁.实用骨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66-572.

[3]SquizzatoA,AgenoW.D-dimertestinginis-chemicstrokeandelebralsinusandvenousthrombosis[J].SeminVaseMed,2005,5(4):379-386.

[4]徐雅琼.预防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4):762-763.

[5]王莉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并发症的治疗进展[J].哈尔滨医药:2008,28(3):50-51.

[6]陆芸,马宝通,郭若霖,等.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9):693-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