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39例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暴力行为的护理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对39例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暴力行为的护理探究

邵雪玲

邵雪玲(淮北市精神病医院安徽淮北235000)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观察精神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已发生暴力行为的39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情况行分析,观察精神病患者症状程度反应。结果:治疗组在治疗效果、治疗恢复时间方面的效果。结论:通过精神病患者治疗临床观察安全有效。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护理对策精神病患者因精神障碍,往往在发病期间出现暴力行为,在无法排解的精神症状的困境下,极易导致对自己的自杀、自残或攻击外人,出现伤害他人及破坏财物等暴力行为。这是精神病患者发病期间出现的常态反应,尤其是带有攻击的暴力较为明显,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周边的环境,这种现象不仅伤害自身而且危害其他人的安全,对此情况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必要的精神科处理。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常表现在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病等患者。结合本院案例,笔者对本院住院治疗的39例精神病患者发生的暴力行为进行调查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9例病例均为2012年1~12月在淮北市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其中男26例(64.3%),女13例(35.7%);年龄19~60岁,平均(41.7±3.1)岁,病程3个月~30年,平均(14.9±2.3)年。1.2诊断:精神分裂症8例(46.8%),情感性精神病12例(23.2%),癫痫性精神病10例(15.9%),物质滥用6例(9.7%),其他诊断3例(5.3%)。1.3方法:对已发生暴力行为的39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2.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分析2.1自知力缺失与精神症状影响所发生15例(41.7%)患者具有幻听、幻视等感知觉障碍,以及受妄想支配,例如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并不认为自己患病。诸如被隔离和严格的防范措施,使患者感感受被迫害与被监视,产生不能出去的绝望心理,发生心理恐惧与仇恨,导致暴力性攻击行为的发生。2.2突发冲动、人格障碍发生15例(3%)冲动性人格障碍往往因微小细微之事导致精神刺激突发强烈难以控制的情绪伴有冲动行为。也称攻击性人格障碍。在观察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常表现情感不稳,易激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因小事爆发强烈的情绪和攻击行为,难以自控,人际关系不稳定;激情发作时,对他人有攻击行为,也可自杀、自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出冲动性,缺乏目的性、缺乏计划和安排、做事虎头蛇尾,很难坚持需长时间才完成的某一件事。2.3社会对精神病的误解,患者治疗期间因不愿和护理人员合作,需要进行强制措施、检查、服药发生5例(16.8%)。

社会公众认为精神病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不管是处于疾病潜伏期,还是处于疾病发作期,都具有危险性,因此对精神病患者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恐惧心理。笔者通过观察对相关媒体的报道分析,精神病议题内容以“防治工作”(27.7%)和“暴力犯罪”(34.5%)为主。半数以上的报道只描述精神病患的负面特质(61.2%)。2.4医院护理人员在护理态度和语言行为失范所发生的4例(15.3%)转变语言体系,建立一套优势词汇语言体系。语言沟通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形式。每一个视角的语言都会对现实状况赋予独特的意义。通常照料家属自身的能力、资本在“问题”语言体系下会遭到忽视利用简单的日常语言中积极正面的优势词汇有助于激励照料家属发现并感受到自己所拥有的优势。3.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措施3.1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注意良好的护患关系危险物品应妥善保管避免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定时观察病室,对一些异常现象早发现早排除,及时处理,做好安全检查和交接班工作。护理人员主动关心患者,尊重患者,理解患者,注意言行举止,掌握患者的一般资料、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家庭及职业情况。注意患者的感受,耐心倾听患者讲话,适当加以引导。取得患者的信任。避免激惹患者。及时发现潜在的暴力行为,对既往出现过暴力行为的患者,详细分析诱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引导有暴力行为倾向患者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和发泄。3.2设置分级护理管理制度,加强心理护理对暴力倾向的患者,应分开管理,减少对其他患者的影响,以免发生意外。

加强对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学习,增强责任感。对情绪失控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避免对环境及人员造成伤害。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暴力行为终止后,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其疾病症状。当出现病理体验时,能主动向工作人员诉说,寻求帮助。指导患者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感觉,当情绪难以自控时知道寻求帮助。3.3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护理事项面对发生的暴力行为,医护人员团结一致,态度镇静、果断制止,语气轻柔,避免刺激,用非制止性语言。突发的暴力行为,医护人员齐心协力,迅速进行保护性约束,用缓和的语气于患者交流,防止遭到其他患者的报复伤害,多注意观察四肢血液循环情况,需要时喂水喂饭,协助大小便,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患者安静后及时解除约束,保护器具及时收好。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控制情绪,学会缓解压力的办法。医护人员在患者身上实施的保护性约束可能会引发患者家属的担忧和质疑,有时甚至由于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不了解,担忧住院治疗会伤害到患者,对患者家属造成心理负担。

精神病的难治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很容易导致家属心理上的绝望,尤其患者急性期冲动性的伤人、自伤、自杀等异常行为更是加剧了家属的心理痛苦,使之抑郁和无助,甚至产生精神病性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心理崩溃。

结论: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较为常见,是临床护理中的重点;暴力行为有突发现象,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有责任心与安全意识,积极的掌握患者病情的资料,了解既往有无暴力史,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同时也保证了患者及相关人员的安全,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有助于护理工作的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1]陈鸣秋.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的临床分析与护理.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3(8):756.[2]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等.精神科护理学.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00.[3]张伟,吴燕芳.6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01)[4]平红姣,陈立敏.30例因强制医疗及相关原因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4(1

来源期刊

医药界

相关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 暴力行为 护理对策精神病患者因精神障碍,往往在发病期间出现暴力行为,在无法排解的精神症状的困境下,极易导致对自己的自杀 自残或攻击外人,出现伤害他人及破坏财物等暴力行为。这是精神病患者发病期间出现的常态反应,尤其是带有攻击的暴力较为明显,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周边的环境,这种现象不仅伤害自身而且危害其他人的安全,对此情况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必要的精神科处理。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常表现在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精神病 癫痫性精神病等患者。结合本院案例,笔者对本院住院治疗的39例精神病患者发生的暴力行为进行调查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9例病例均为2012年1~12月在淮北市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其中男26例(64.3%),女13例(35.7%) 年龄19~60岁,平均(41.7± 3.1)岁,病程3个月~30年,平均(14.9± 2.3)年。1.2诊断精神分裂症8例(46.8%),情感性精神病12例(23.2%),癫痫性精神病10例(15.9%),物质滥用6例(9.7%),其他诊断3例(5.3%)。1.3方法对已发生暴力行为的39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2.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分析2.1自知力缺失与精神症状影响所发生15例(41.7%)患者具有幻听 幻视等感知觉障碍,以及受妄想支配,例如关系妄想 被害妄想等,并不认为自己患病。诸如被隔离和严格的防范措施,使患者感感受被迫害与被监视,产生不能出去的绝望心理,发生心理恐惧与仇恨,导致暴力性攻击行为的发生。2.2突发冲动 人格障碍发生15例(3%)冲动性人格障碍往往因微小细微之事导致精神刺激突发强烈难以控制的情绪伴有冲动行为。也称攻击性人格障碍。在观察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常表现情感不稳,易激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因小事爆发强烈的情绪和攻击行为,难以自控,人际关系不稳定 激情发作时,对他人有攻击行为,也可自杀 自伤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出冲动性,缺乏目的性 缺乏计划和安排 做事虎头蛇尾,很难坚持需长时间才完成的某一件事。2.3社会对精神病的误解,患者治疗期间因不愿和护理人员合作,需要进行强制措施 检查 服药发生5例(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