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曹刿论战

高鹏吴洪曦

设计者:黑龙江省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高鹏

点评:黑龙江省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吴洪曦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体现知识、能力目标。行为动词是阅读、理解;学习水平是独立操作、理解水平;学习内容是浅易文言文。前提条件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体现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积累、感悟、运用;学习水平是经历、领悟、运用水平;学习内容是欣赏品味。

教材分析:

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二十多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品味能力。《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均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的,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习惯.并增强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曹刿论战》安排在单元前面,应是为实现单元教学目的而需着重训练的篇章,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不但积累文言知识,而且能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较好地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疏通文意和内容的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并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形象思维较丰富。

劣势:由于学生的阅历和人生经验有限,他们的抽象思维较肤浅,对于文学的欣赏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缺乏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要真正体会曹刿的“取信于民”思想进步性和借鉴意义,还要通过自己的朗读展示出来,以他们现在的能力,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一要求,及教材分析中指出“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不但积累文言知识,而且能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反复朗读,学生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学生领会曹刿的“取信于民”思想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依据课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一要求,及对学生“人生经验有限,抽象思维较肤浅,缺乏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这一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的写法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习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认识并学习曹刿的性格特点。

2、通过朗读课文,学生领会曹刿的“取信于民”思想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通过研读课文,学生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预习交流。(预计时间10分钟)

1、请同学翻译1——4段;

(1)小组互译(2)教师抽查

2、概括内容。

(1)学生回答(2)师生补充

3、曹刿的“取信于民”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1)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

【点评:检查学生巩固知识情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实现目标1,突出重点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起到点拨、引领作用。】

二、问题导学。(预计时间:8分钟)

朗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三)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四)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加强朗读,引领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更好的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的理解了文中所阐述的观点。】

三、质疑达标。(预计时间:7分钟)

(一)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二)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此环节教师引领学生了解了曹刿热爱祖国,深谋远虑等性格特点。教师在组织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问题设置环环相扣,学生上一问题的解决,为下面问题的思考做以了铺垫。同时这里学生也认识并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文化欣赏品味。以上环节完成目标2突出重点2。】

四、互动提升。(预计时间:10分钟)

(一)课堂小测: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二)学习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的写法。

(三)背诵全文。

1、学生自由背诵2、教师巡视检查

3、同桌互背4、提问背诵

【此环节教师问题的设置,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一环节体现了这一步。另外这里完成重点,突破本文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的写法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也加强了学生文言文的诵读积累。】

五、总结归纳。(预计时间:5分钟)

积累古汉语知识: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

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

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

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积累古汉语知识,为学生学习课外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体点评:

一、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从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看,教师用于对教学内容的讲述语言几乎没有。整节课,她通过不断地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课堂上,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探究提示和学习方法指导,或朗读或思考,或批注或合作,完全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感悟,再借助同伴互助的力量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这节课上,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等新课标理念真正落在了实处。

二、教师富于激情,及时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和鼓励。

如落实第一个学习目标时,学生自发地将自由朗读表现为齐读,老师笑赞道:“咱们班同学团队意识强,班级凝聚力真强。”

整节课上,老师始终热情洋溢,富有激情,在她的启发带动下,课堂气氛自始至终都是轻松愉悦和谐的,同学们兴味盎然,主动探究积极发言,学习效果很好。上出了一堂有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