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急性肾损伤特点及护理

/ 1

老年人急性肾损伤特点及护理

孙春玉

孙春玉(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吉林延吉133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0-0197-01、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发病率逐年增加,且高死亡率的重症疾病,而老年人是AKI的主要发病人群。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临床修订本(ICD-9-CM)标准,美国1998年至2002年全国住院患者的数据中,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1988年为610人/(百万人口·年),2002年上升到2880人/(百万人口·年),平均年龄72.1岁[1]。由此可见,有效防治老年人AKI是降低AKI死亡率的关键。因此,了解老年人肾脏的生理变化、易发AKI的危险因素以及老年人AKI诊治特点及护理特点非常重要。

1老年人肾脏生理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脏形态和功能均发生变化。肾小球基底膜逐渐增厚、分层,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球内功能性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平均滤过面积减少,浅皮质区,特别是肾被膜下肾小球硬化。肾小管基底膜增厚、分层,上皮细胞脂肪变性或空泡样变、细胞凋亡,肾小管萎缩。肾血管内膜增厚,肾小球出入球动脉间瘘管形成,肾血管硬化。随着肾小球、肾小管和肾血管改变,肾间质纤维化程度逐渐明显,功能上主要表现为: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脏功能储备降低;肾小管浓缩稀释能力、酸化功能以及转运功能低下;肾脏内分泌能力降低。因此,老年人肾脏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和代偿能力下降,对药物的毒性耐受性较差,更易发生AKI。

2老年人发生AKI的危险因素

老年人发生AKI的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各种感染引发的脓毒血症、血容量不足、药物性肾损害以及合并慢性肾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尿路梗阻等疾病及吸烟等。造影剂、抗生素、非体抗炎药物都可以引起AKI,而静脉注射甘露醇、右旋糖酐、淀粉代血浆以及丙种球蛋白等高渗液体也引起AKI。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常合并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等血管病变,造影剂的应用概率较大,经常发生造影剂肾病导致的AKI,必须给予充分重视。此外,前列腺肥大、神经源性膀胱、尿路结石、肿瘤等引起的尿路梗阻导致的肾后性AKI,是老年人社区获得性AKI的重要原因。

3老年人AKI的防治要点

老年人AKI的治疗原则:①积极寻找并消除诱因;②保持有效肾脏灌注;③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④有效控制感染;⑤加强营养支持;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4老年人肾脏病护理

4.1休息指导老年人抵抗力低、易感染,所以注意保暖,注意口腔卫生,食后漱口,保持患者皮肤清洁,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柔软而又舒适,注意休息。

4.2饮食护理进食低盐、优质蛋白、高维生素、低磷低脂易消化食物,蛋白质不超过40g,选用高生物价优质蛋白如鸡蛋、鱼、瘦肉、牛奶等,多进食蔬菜、水果等高维生素的食物以及麦淀粉代替一部分主食的软食。

4.3用药护理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增加,同一药物、同样剂量,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是青年人的2-3倍,80岁以上的老年人1/4有药物不良反应。肾脏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泄的重要途径。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甙类、二性霉素B等),主要经由肾脏排泄药物应减量使用(如洋地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对用药者密切观察,监测其临床表现、尿常规、肾功能。其次,熟悉常使用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滥用药,仅开必需的药。已有研究表明,同时应用1-5种药物的病人,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5种以上药物并用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增至81.4%。据文献报道,20%以上的药物副作用都与合并应用多种药物而发生相互作用有关。因而要针对疾病治疗,将用药种类减少到最低水平。对老年人用药者应作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药物的副作用。如用利尿剂的老年人易发生低钠血症和/或低钾血症,表现为头晕乏力、体位性低血压,严重者可致意识障碍或心律紊乱。利尿剂还可加重高尿酸血症,引起痛风发作、尿路梗阻等。因此老年人用利尿剂时,要定期监测电解质和肾功能,观察有无以上临床表现。又如,许多药物(磺胺类、青霉素类,尤其是半合成青霉素等)可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进而急性肾功能衰竭。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人有无发烧、皮疹、尿血和血中有无嗜酸细胞增多等表现,一旦发现,应立即停药,给以相应的处理。还有,当药物未能达到预期疗效时,要仔细询问病人是否按处方服药,不要轻易更改药及加大剂量。必要时监测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出现毒副作用,立即及时处理。

4.4预防指导避免饮酒及咖啡饮料或吃刺激性如辛辣食品。老年人避免过度憋尿,以免引起急性尿潴留,保持大便通常,防止便秘及腹泻。老年人尽量少用阿托品、颠茄等抗胆碱能类药物,以免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减弱,引起急性尿潴留。

参考文献

[1]孙雪峰.老年人急性肾损伤特点[J].中国血液净化杂志,2010,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