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实性肿块患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外阴实性肿块患者的护理

赵淑文刘锦辉李佰荣张

赵淑文刘锦辉李佰荣张君(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1)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8-0248-02

【摘要】目的讨论外阴实性肿块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密切观察皮瓣及下肢血供:注意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双下肢有无肿胀及血栓形成,了解绷带是否过紧,一旦发现血供障碍,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注意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双下肢有无肿胀及血栓形成,了解绷带是否过紧,一旦发现血供障碍,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关键词】外阴实性肿块患者护理

【疾病特点】

1.外阴乳头瘤(vulvarpapilloma)是以上皮增生为主的病变。好发于老年妇女,病变生长缓慢,多无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发现于大阴唇及阴阜等部位单发或多发的突起肿块,瘤体较小,表面有指状突起。

2.外阴纤维瘤(vulvarfibroma)来源干外阴结缔组织。好发于育龄妇女,多发生于大阴唇。肿瘤小者无症状,若肿瘤大,可出现下坠及疼痛,可伴有性交困难。妇科检查可见大阴唇有单个的圆形或卵圆形、带蒂肿物,表面光滑,触之较硬。

3.外阴尖锐湿疣(vulvarcondylomaacuminata)是由HPV感染引起外阴鳞状上皮疣状增生病变的性传播疾病,主要与低危型HPV6型、ll型有关。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患者性伴侣中约60%发生HPV感染。好发于性活跃的年轻妇女,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可有外阴瘙痒、灼痛或性交后疼痛等。妇科检查早期于舟状窝附近、大小阴唇、肛周、阴道前庭等性交易损伤部位可见淡红色小丘疹,可单发或多发,随病变进展,病灶逐渐增大增多,可呈菜花状或鸡冠状,疣体长呈白色、粉红色或污灰色,质脆,触之易出血,半数以上患者可发现阴道及宫颈尖锐湿疣。

4.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squamousvulvarintraepithelialneoplasia,VIN)是指外阴上皮层内细胞成熟不良、核异常及核分裂相增加。多见于30~60岁妇女,年轻患者常自然消退,60岁以上或有免疫抑制的年轻患者可能发展为浸润癌。病因不清,约80%VIN合并HPVl6型感染,患性传播疾病、应用免疫抑制药及吸烟等也是危险因素。根据细胞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将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可分3级:VINI级(轻度不典型增生)、VINⅡ级(中度不典型增生)、VINⅢ级(重度不典型增生,包括原位癌)。VIN患者无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轻度外阴瘙痒,伴烧灼感等。妇科检查于大、小阴唇处可见单发或多发病灶呈斑块状或乳头状,融合或分散,表面颜色多样化,可呈灰白色、粉红色、暗红色或黑色素沉着,少数病灶弥漫覆盖整个外阴。

5.外阴鳞状细胞癌(vulvarsquamouscellcarcinoma)是最常见的外阴癌,多见于绝经后期妇女。病因尚不清楚,与性传播疾病、病毒感染、外阴慢性皮肤病变、免疫功能抑制及吸烟有关,以直接浸润和淋巴转移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久治不愈的外阴瘙痒,夜间加重,若病灶在阴道前庭处,可有排尿困难,因尿液刺激而出现烧灼感,晚期患者可出现外阴疼痛、出血等症状。妇科检查多于大阴唇,其次是小阴唇、阴蒂、会阴、尿道口及肛周可见单个或多个病灶,早期呈小丘疹、结节或溃疡状,晚期可见结节状、菜花状或溃疡型不规则肿块,外阴多有色素增加,病灶周围常合并外阴营养不良疾病,尚可触及增大、质硬、固定的腹股沟淋巴结。目前外阴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多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法。①0期:原位癌,表皮内肿瘤;②I期:肿瘤局限于外阴和(或)会阴,肿物直径≤2cm;③Ⅱ期:肿瘤局限于外阴和(或)会阴,肿物直径>2cm;④Ⅲ期:肿瘤浸润尿道下段或阴道,或肛门;⑤IVA期:肿瘤浸润膀胱黏膜,或直肠黏膜,或尿道上段黏膜,或固定于骨盆;⑥IVB期:任何远处转移,包括盆腔淋巴结转移。

6.外阴恶性黑色素瘤(vulvarmalignantmelanoma)占外阴恶性肿瘤2%~3%,居外阴恶性肿瘤第二位,多由外阴黑痣恶变而来,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发年龄为60~70岁。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伴出血。妇科检查病灶多见于阴蒂及小阴唇,可单发或多发,病灶隆起呈平坦状或结节状,表面色素沉着呈蓝黑色或棕褐色,病灶可坏死、脱落形成溃疡,触之易出血。晚期患者可扪及患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做好外阴手术的术前准备。对需皮瓣移植的患者,遵医嘱做好皮瓣区的备皮,消毒巾包扎。因手术创面大、皮瓣供区和受区组织张力高,术后需卧床2~3周。术前应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尿、排便、咳嗽和身体活动的方法。每日2次用聚维酮碘液行外阴擦洗、冲洗或坐浴,保持外阴干燥、清洁。术前3日提供无渣半流饮食,术前1日提供流质饮食,术日晨行清洁灌肠。

2.术后护理

(1)体位:患者平卧,双下肢呈屈膝外展位,膝下垫软垫,有利于减轻切口张力,缓解疼痛。术后遵医嘱静脉输液,补充营养。

(2)密切观察皮瓣及下肢血供:注意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双下肢有无肿胀及血栓形成,了解绷带是否过紧,一旦发现血供障碍,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保持负压引流通畅: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物的性质与数量。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下更换引流外接管及引流瓶,停止负压吸引或更换引流外接管时,要防止引流物流入组织内发生逆行感染。

(4)预防与控制感染:及时更换臀下的无菌巾或会阴垫,保持会阴区清洁、干燥,每日用聚维酮碘液外阴擦洗1次,排便后要用聚维酮碘液擦洗。每日2次测量并记录体温,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5)促进舒适:术后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缓解疼痛。每2~4小时协助患者活动四肢关节,指导患者家属按摩患者的远端肢体,术后2~3日帮助患者床上翻身活动,根据愈合情况,术后2~3周可下床活动。

3.放疗与化疗患者的护理参见妇科放疗、化疗及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

4.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和蔼可亲地对待外阴癌患者,尽可能安排小病房,倾听患者及家属述说内心里的真实想法。详细介绍手术、放疗及化疗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治疗的目的、方法及预后,缓解精神及心理紧张。对可能产生身体意象紊乱患者,应为其耐心讲解外阴重建术的目的和意义,使其懂得术后外阴解剖外观及功能可部分恢复,减轻其心理压力,帮助患者寻找可利用的支持系统,鼓励其家属尽量多陪伴患者,增强其坚持治疗的信心,使其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

5.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1)增强体质:卧床休息与加强锻炼相结合,防止皮瓣挛缩。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保证每日排软便1次,防止便秘。

(2)促进重建器官功能恢复:教会患者坐浴方法,每日坐浴1次,促进局部血供和软化瘢痕。在医生指导下恢复性生活。

(3)定期复查:告知患者术后3个月到院复查。外阴恶性肿瘤患者需长期随访,随访时间为前半年每个月1次,后半年每2个月1次;第2~3年,每3个月1次;第4~5年,每6个月1次;第6年后,每年1次。随访时要注意评价肿瘤有无复发、治疗效果和副反应。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2005.

[2]周吕菊,陶新陆,丁娟.现代妇产科护理模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