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有效入门“三步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声乐有效入门“三步走”

孙兆红

【摘要】:歌唱是培养学生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而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中学生处于变声阶段,他们或缺乏声音优美的标准的概念。歌唱的能力是可以后天改造的,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中学生歌唱的科学发声训练,使他们保持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潜移默化地获得美体验的愉悦。

【关键词】:气息支持喉咙打开面罩共鸣

大家知道,许多乐器的演奏都离不开三个基本的要素:即动力、发音体、共鸣。而歌唱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人体自身为乐器。因此,在我的歌唱训练中是从“三步走"的方式使学生入门的:

第一步、良好的气息支持

古人云:“气乃人之根本也”,可见歌唱发声的原动力亦乃气息也。歌唱时的吸气量比生活中的自然吸气量多,学生往往由于“贪心”吸得脸红脖子粗,气息难以控制。

所以歌唱者的呼吸训练应注意在气息的持续性和声音的流动性上多下功夫。吸气后,要注意气息的保持,要保持横膈膜、上腹部的上压下推感,以及小腹的相对收缩,以便保证呼气时既松弛、流动,形成相对的稳定。要想控制好气息,发声前将肺吸入七八成空气,不必吸得过满。如果吸得过满,则周身肌肉会僵化。

通常,学生理解了呼吸的过程和作用而又缺少实际的训练,于是我要求学生每次临睡前躺在床上平静地练习呼吸。因为人躺着呼吸时,身体是放松的,手轻按腹部就能感觉到呼吸运动而造成的小腹高低、上下的明显变化。通过学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下练习,他们有了歌唱呼吸的正确方法。也可让学生练习发“si”这个长音,让学生尽量唱得长一些,从而加强横隔膜得锻炼,体会呼吸的支持。

总之在声乐活动中,气息是声乐的“生命”,走好了这一步,有了良好的气息运作与支持,我们的声乐作品演唱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打开喉咙

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声音出不来,有的喉音较重,唱了不久嗓子就疼,有的学生唱到高音区近似于喊叫而声音发抖、刺耳。造成所有这些错误发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打开喉咙。因此,学习的第二步就是让学生学会打开喉咙:

1.打开喉咙的一个重要的外观标志是喉结下沉。

人的声带长在喉的甲状软骨中,也就是喉结内。有的学生为了努力使喉结下降就用力压舌根、拉下巴,造成紧张的状况是不利于发声的。正确的做法是舌面平伸、自在,体会打哈欠、大笑或大哭的感觉。人在“打哈欠”的时候喉结会自然下降,软腭也会自动抬起,咽管(咽腔:鼻咽腔、口咽腔、喉)随着“打哈欠”的动作拉开了上下的距离,使声音的共鸣通道宽敞而又通畅,给声音和气息的流通大开方便之门。

2.在实践中,u和i这两个元音相结合练习打开喉咙效果较好。

因为发u元音时,喉位最低,声音最通,这是u元音强迫内部力量来打开喉咙的作用。i元音较其它几个元音对声带的要求最强,在练习i元音时,声带承受的压力也较大,练习时间就不能太长,所以把i、u结合起来练既拉紧了声带又稳住了喉头。练习中必须注意i和u的共鸣位置统一,不让u的位置掉在i的下面,因为i容易进入鼻腔,u容易暗淡沉闷。当学生初步学会了打开喉咙的方法,老师就应在歌曲的教学中让学生注意每一个字的发音。这样,气息才能更畅通地运行,声音也自然会丰满、圆润了。

第三步、充分的面罩共鸣

各种乐器都有各自的共鸣腔体,才能使声音扩大和美化。因此,我们第三步就是让学生体会怎样使用面罩共鸣。歌唱的发声必须采用高位置头声的训练方法,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1、加强“哼鸣”练习

面罩共鸣实际上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哼鸣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作,但歌唱中的哼鸣要求喉咙不要捏,喉结放在最低位置上,笑肌要提起,而且把“哼”的感觉贴在叹气的深呼吸支持之上。这时的横隔膜是有力的支持者,全身要畅通,尤其是肩、胸部位要放松,胸口不要想着劲,向下叹着哼。训练发声时,我常采用“m、n”带出元音,这种办法可让学生先找到鼻音在找面罩共鸣。也可启发学生闻花香似地打开嗅觉区、或微笑抬起面颊来感觉。

2、模仿小声哭泣

我们在电视里常常看到歌唱家演唱时的声音好象离喉咙很远。其实,当掌握了面罩共鸣的唱法,声音才具有高位置、高泛音、穿透力。初学者可以从最初的模仿小声哭泣来感觉。人在哭泣的时候声音为什么会变宽、变暗?其实,当人在无意中打开了喉咙,喉结位置低而舌根一点也不下压,上腭也“兴奋”地抬起,而横膈膜的动作变化幅度也大了。当然,模仿小声哭泣是一种体会共鸣的感觉,不能让学生带着哭腔进入歌声,而要诱导学生在发音实践中把握哭泣时的发声状态。

3、高位置咬字训练

歌唱必须建立在语言基础上体现歌唱艺术的。于是我非常注重学一首歌曲之前的朗读步骤。我告诉学生鼻尖以上比作是“1号位置”,鼻尖以下是2号位置。把歌唱中的歌词用1号位置和2号区分着朗诵和唱,把每一个母音都推到1号位置,如果声音掉在鼻尖以下就缺乏共鸣而象平时讲话一样“白”了。而且一定要做到字正腔圆。学会了带着位置去“读”,再带着位置去唱,渐渐地掌握歌唱的面罩共鸣,也就做到了声音的连贯、集中与圆润。

美好声音的产生就在于充分发挥乐器的美和经过严格的训练。所以,我们教学生其实也是制造一个歌唱的发声乐器并去演奏这个乐器,让初学者通过以上“三步走”的有效学习来形成一个良好的歌唱发声习惯,更好的体会声音的艺术,让他们承载着歌声的翅膀继续远航!

参考文献:

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