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2-22
/ 2

浅谈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陈萍

【摘要】本文以中国历史《难忘九一八》一课的实践为例,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106-02

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堂教学。教师如何通过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受学生欢迎,且效果明显。但有时事与愿违,课堂教学无效现象或低效现象是一些教师的心头之痛,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更是迫在眉睫,因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关注。如何进行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应以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观、新的课程评价观去教学,以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笔者现根据自己执教的中国历史《难忘九一八》一课的实践为例,谈谈有关有效教学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师死教教材,学生死读教材,考试死背教材的现象。教师把教材奉为“圣经”,并以此来“规范”教学,教师只能扮演“传声筒”的角色,在教学中按照课程的严格规定,亦步亦趋,很少发挥教师自主性,使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想学、不愿学。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鉴于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做到对教材内容的加工、整合。教师应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识欲望;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体验之间的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教师要构建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即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们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教师上课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我在教授中国历史《难忘九一八》一课时,导入时播放低沉悲怆的歌曲《松花江上》,将歌词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仿佛被带到了三十年代初,中华民族危机时刻,一个个露出沉浸在乐曲中肃穆表情,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音符就悦耳动听,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三、进行探究式的历史教学

首先,用心设计问题,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启发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之以容,然后尽其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例如,该课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疑难问题,就可以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化难为易:①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个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②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及其实质是什么?③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出现?不杀蒋呢?④可见,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这样,通过巧妙设计一些过渡性和递进式问题,架设思维的铺垫,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最终圆满解决疑难问题。这种分层次、构建思维“阶梯”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其次,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探究性教学的关键。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强调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满足于把事先设计好的教案灌输给学生,灌输完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教师不愿意课堂上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打乱教学设计,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差异,课堂成为一言堂,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淡化教师权威,教师要放弃自我中心意识,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甚至可以让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即使学生的看法不正确,教师也应予以辩证分析和引导,以保护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例如,《难忘九一八》一课中设计问题为:“结合地图思考日本炸毁柳条湖路轨目的是什么?”标准答案应是该地靠近重要城市沈阳,日本借此事件欲侵占沈阳。有学生提出因附近有大学,日本想占领大学进行文化侵略的答案,虽然他没有按照我课前设计的回答,但我还是充分肯定了他能想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确有文化侵略的方式。

最后,课堂上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探究学习。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例如,我为帮助学生思考:“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个难点时,尝试引导学生用表演历史剧的方法将各政治力量态度和事变发展情况再现,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突破难点。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目标的指导者;教学情景的设计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宽容和谐的课堂气氛的提供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和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敞开、彼此接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着人格碰撞与精神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即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的《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其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即历史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回答、作业、交流、操作等学习行为要进行及时评价,或指导学习主体及其同伴对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这样课堂生活会自然形成,学生的历史学习策略慢慢养成,历史教学就会有效。

总之,历史教学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追求有效,是我们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老师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让我们一起去追寻!

参考文献

1陈晓端、马建华.浅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06.2

2黄飞跃.课改实验区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调查与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5.8

3牛丽红.以反思为动力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2005.5

4李伟建.中学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与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2005.5

5温兰君.对新课程教学行为的再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6